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加璀璨生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记略

文摘   2024-11-21 15:46   青海  

▲《中国民族》杂志增刊《共有精神家园·撷英传统体育》

适逢金秋,新中国75周年华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胜利召开,神州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浓厚氛围。


踏浪而行,海南三亚,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火炬在人群中心手相传,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之火”通过互联网传遍祖国各地。


又到初冬时节,各民族运动员、嘉宾和众多国内外观众正相聚在南海之滨、天涯海角。这必定是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这必定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大团聚。

百川归海,时节如流。

71年前,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渤海之滨天津举办,汉、蒙古、回、藏、维吾尔等13个民族近400名运动员首次同台竞技、深入交流,新中国崭新而朝气蓬勃的气象扑面而来。由此,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序幕正式开启,标志着传统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作为最早举办的国家级综合性运动会,作为传统体育的集大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主办,每四年举办一届。从此,传统体育盛会的火炬相继在首都北京、北疆草原、八桂大地、天山脚下、贺兰山麓、云贵高原、雪域西藏、珠江之畔、黄河岸边点燃。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伟大时代熠熠生辉。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作为一项以“平等、团结、拼搏、奋进”为宗旨的体育赛事,运动会至今已圆满举办11届,呈现了政治性、文化性和群众性的鲜明特质,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因为运动会的举办,各族同胞不断相识相知、相交相融,心贴得更近、手牵得更紧,更加坚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更加牢固地树立了“五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更加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传统体育活动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推广,中华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得以日益深化。

无疑,我国传统体育诞育、传承、发展的过程,也是各民族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程,有力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生动样本,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成功实践,运动会必将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大家庭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海上赛龙舟

在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在中华文明怀抱中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包括传统体育在内的中华体育文化。这是享誉世界的东方体育文化宝库,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宝贵资源。
传统体育,源自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
新疆阿勒泰、广西花山、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等地的岩画上,那些远古先民滑雪、舞蹈、狩猎、奔跑的粗犷线条,记录下中华体育文化的最初形态。在漫长岁月里,从农耕到游牧,从中原腹地到遥远边疆,从崇山峻岭到江河湖海,复杂多样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形式各异、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活动。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中华文化向来尚和合、求大同,讲理想、重追求,给予了传统体育丰厚悠远、源源不断的滋养。“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理念塑造了养生、百戏、舞龙、舞狮等众多具有强烈共同性、一致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体现天圆地方、阴阳相生的中国朴素哲学观的围棋,春秋“六艺”之一的射箭,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无不是寓体于德、寓体于礼的典型代表。

▲舞龙

而在诸多古诗古画中,常以传统体育之名张扬中华“大一统”的盛世风采:东汉《西京赋》记载了宫廷召集艺人表演达瓦孜的场景;唐代《拔河赋》写下“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骑射、举重等画面格外生动;清代《紫光阁赐宴图》描绘了冰嬉的热闹景象。
我国竞技比赛最早的“奖杯”西周青铜礼器柞伯簋,于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精彩亮相,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的700多件文物一起讲述中华传统体育故事。各族先民在劳作、生活的日常里,在强身健体、益智求知、练兵习武的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世代相继,流传至今。
西南地区流行的“抢花炮”相传为诸葛亮发明,板鞋竞速模仿瓦氏夫人练兵而形成,第八届运动会主火炬创意设计源自广州出土的西汉南越王墓玉佩,第十二届运动会吉祥物“吉贝”之名取自《尚书·禹贡》和东坡先生的诗词……运动会以及被纳入正式比赛和表演项目的传统体育,无不闪耀着中华历史人文的光芒。
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承载着源源不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活力,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生动写照。
传统体育,见证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家喻户晓的《爱我中华》诞生于1991年,是为第四届运动会创作的主题歌,后来成为运动会永久会歌。
一曲赞歌,共同心声。
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在长期奋斗中,中华民族培育、传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始终百折不挠、欣欣向荣的强大动力源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风采,激励着中华民族凝心聚力、一往无前。
在运动会赛场上,同舟共济、激流勇进的龙舟,止戈为武、和合共生的民族武术,奔腾驰骋、敢于超越的民族马术,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高脚竞速、攀椰竞速……这些都是中华体育文化的璀璨结晶,展现了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在踊跃报名参赛的“00后”少年脸上,在线上火炬传递的激情互动中,在大放光彩的历届运动会举办过程中,处处展现着传统体育与时俱进的新气象、新脉动。
传统体育,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蓬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两个结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传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感悟思想伟力,践行时代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举全国之力、高水平办好运动会,传承发展传统体育事业,也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家园。我们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让传统体育更好融入现代文明和当今社会,亦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的题中应有之义。
传统体育事业的更新迭代,折射着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太极拳入选人类非遗,龙舟作为表演项目亮相东京奥运会,武术入选青奥会比赛项目……面向未来,扎根本土的传统体育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体育接轨,阔步迈向更广阔的舞台,持续提升着中华文化影响力,澎湃着中华文化生命力,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与时代同频

与国运共振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出席历届运动会开闭幕式等活动,担任运动会组委会名誉主席等职务,持续推动着传统体育事业传承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办,后被认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我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赛事,这届运动会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坚持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的立国之本,堪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创举。第一届运动会,不仅有13个民族的运动员参加,传统体育更是首次登上国家级赛场和舞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运动会开始定期举办,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由此,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得到保护和发展,运动会赛制等规则体系也日臻完善,会徽、会旗、会歌、吉祥物等元素逐步形成规范。
1982年,第二届运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56个民族千余名运动员齐聚祖国北疆。为迎接这届赛会,各省区市纷纷举办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选拔培养运动员,挖掘传承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的“头雁效应”初步显现并不断拓展延伸。
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三届运动会上,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史上第一次有了独创的民族体育竞赛规则和规程,项目正式设为竞赛、表演两大类,标志着赛事不断走向正规化。竞赛与表演并重,从此成为了运动会的显著特点。
1991年,第四届运动会在广西南宁举办,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龙舟队、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团与全国各地健儿同台竞技和表演。这是台湾地区首次组团参会,赢得了无数鲜花和掌声。
1995年,第五届运动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组团参赛,港澳台同胞应邀组团前来观摩。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第六届运动会在北京、拉萨两地举办。这一届运动会,竞赛项目规则和运动器材更加规范统一,表演项目确定为竞技、技巧和综合三大类,按各类的特点和标准分别进行评判。闭幕后,运动员代表应邀参加了国庆庆典活动。
四年之约,精彩纷呈。
迈入新世纪,2003年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七届运动会,进一步与现代体育接轨,与奥林匹克精神、全民健身理念等结合,并首次开设了官方网站,发行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特种邮票。
2007年第八届运动会期间,举办地广东改革开放的新面貌新气象令各族运动员和嘉宾心潮澎湃,“团结、强健、奔小康”的运动会主题鲜明有力,开幕式新增加的代表团驻停表演环节惊艳全场,珠江两岸激情洋溢。
2011年,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贵州,成功举办第九届运动会。从这一届开始,运动会金银铜牌奖励体系调整为一、二、三等奖,增加了获奖名额,使其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全民参与。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推动传统体育事业迈向新阶段,取得新辉煌。
从第十届“相聚内蒙古 共圆中国梦”,到第十一届“奋进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再到即将举办的第十二届“团结奋斗 扬帆征程”;
从内蒙古奋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到中部崛起、河南真“中”,再到海南自贸港建设稳步推进;
……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之制”,彰显“中国之治”。
每一届体育盛会,都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一段历史的变迁。

▲舞狮

从2005年《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明确提出“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到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推广和创新,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些举措,让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的法治之基不断牢固。
从第一届13个民族近400名运动员到第十二届各民族6960名运动员,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分别从5个、3个增加到18个、170个,运动会始终与时俱进,比赛规模不断扩大,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目前,运动会竞赛项目包括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龙舟、独竹漂、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民族式摔跤、民族马术、民族健身操、攀椰竞速,其中攀椰竞速为第十二届增设项目;表演项目则由各代表团负责选送,并在各地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更加丰富。

展现体育文化最炫“民族风”

繁荣中华文化百花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中华文化这座百花园里,传统体育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被誉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传统体育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先后挖掘整理出上千个传统项目,其中有700多个来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许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既展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特点,更蕴含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包容开放,早已成为各民族共建共享、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华文化符号。
这是我们共同传承延续的文脉。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郁郁乎文哉”,每一届运动会都是一次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大汇聚、大展示、大交流。
文脉润千秋。孔雀拳、斗牛、刁羊、驼球、波依阔……运动会上的表演项目总让人目不暇接、印象深刻。无论它们来自哪个地区、哪个民族,中华体育文化的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已然深入人心。
京津冀地区广为流传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幡,在东南沿海被称为“挑幡”。关于它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两晋时期,是从皇家走向民间的杂技经典,与京杭大运河、郑成功收复台湾都颇有渊源,历史积淀深厚。2019年,中幡被纳入第十一届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受到广泛关注。
曾经,从东北地区满族采珠人劳动演变而来的珍珠球运动几近失传。经过多方发掘整理、组织培训,珍珠球得以亮相第三届运动会,并在第四届运动会上成为正式竞赛项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这些年来,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运动会为传统体育的发掘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政策、赛事等多方面的保障,使其不断走向规范化、系统化,让曾经囿于一地或濒临消失的传统体育项目重获生机,走出乡野、书本、博物馆,以鲜明的精神特质呈现于更广阔的天地。
这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硕果。
在诸多传统体育项目中,无论是龙舟、舞龙、舞狮、武术,还是摔跤、高脚竞速、赛马、陀螺等,都是各民族长期参与、共同发展的,只是流传地区、比赛方式、器具形制等有所区别。而一些曾经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得益于各民族长期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通过运动会的推广普及,又得到了各地各族群众的共同喜爱和传承,知晓度、参与度不断提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化互鉴融通方面的生动体现。

▲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前的万人太极拳表演

源于南方山区多雨环境的高脚马,广西京族群众赶海时也常常使用,已发展为如今运动会的高脚竞速项目。独竹漂项目主要起源于贵州赤水河流域等地,曾是当地人的渡河工具,发展为运动项目后广受欢迎,频频冲上网络热搜。而曾经盛行于吉林延边等地区的秋千项目,如今在全国各地都得到极大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升。
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这些传统摔跤运动,被相继列入运动会“民族式摔跤”竞赛项目。无论哪个跤种,人们感受到的都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的精神品质。
56个八拍融合20多种民族舞蹈元素,短短几分钟的民族健身操项目完美“嫁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是第十届运动会新增竞赛项目,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很快成为了各地广场舞的“新宠”。
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运动会的定期举办,持续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砖添瓦、增光添彩。
这是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盛景。
近两年,国家民委创新开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各地体育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和运用。
贵州的“村超”“村BA”吸引着国内外的无数观众;云南的民族团结村运会热闹非凡,赛马、射箭、拔河、滚筒等传统体育充满特色;浙江景宁“三月三”广场上,摇锅、龙接凤、採柿子、武术等比赛活动好玩又好看;江西乐安的“和美村寨·民族团结跑”活动中,来自新疆、广西等全国各地的青年一起快乐奔跑……这些都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
东南沿海的英歌舞,雪域高原的锅庄,武陵山区的摆手舞,贵州村寨的芦笙舞……无论是传统佳节还是平时,全国各地纷纷举办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体育文化与节庆文化、歌舞文化从来共生共存、形影相伴,成为各族群众不断创新创造创业的重要载体。
就运动会而言,参赛人员始终坚持以非专业运动员为主,不断扩大参赛范围,放宽参赛条件;比赛项目上突出共同参与的导向,规程规则设置适当降低难度、提升活动普及性,增设群众基础好、利于推广的新项目;赛事导向上淡化竞技性,避免“唯奖牌论”,处处彰显“群众体育的盛会”。
“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各族群众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这些年来,传统体育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火热实践和伟大成就,展现各民族携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面貌。正是在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传统体育活动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越筑越牢、越建越美。

捧起民族团结“最高奖杯”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我是无比幸运的,能够连续参加10届盛会。”1982年,在恩师、教练刘福生的陪伴下,年仅8岁的新疆少年阿迪力走进了第二届运动会的赛场,此后连续9届参会,为观众献上精彩的达瓦孜表演。这一次,他将在三亚再展风采。而他的父亲吾守尔,曾受邀参加了第一届运动会。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自诞生以来,运动会无论是宗旨、定位,还是具体赛事和活动安排,都把促进民族团结摆在重要位置,方方面面强化的是团结,时时处处体现的是团结,实实在在做的是团结,不断助力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如今,它早已超越赛事竞技本身,成为各民族共享共庆、凝心聚力的盛大节日。大家共同捧起民族团结的“最高奖杯”,书写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卡通形象

来吧!一起传递这“火炬”。
1999年,欣逢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实行民主改革40周年,第六届运动会的火种由中国西藏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采集,于北京天坛点燃。
2019年,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全场三万多名观众齐声高唱《歌唱祖国》,圣火在56个民族的火炬手中传递。各族代表手捧家乡水、共育中华同根树,顶天立地、居于舞台中央的“石榴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火炬熊熊,奋斗不止。举办运动会的初衷,体现于其每一项规则的制定、每一个活动的设计之中。
1995年,运动会开始设立“体育道德风尚奖”,奖励在举办期间恪守体育精神、展现优良作风的团体。2019年,运动会增加民间传统体育选项,扩大散杂居地区表演项目选项范围。这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将分别组团参赛……
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一直在不断拓展和丰富,就像燃烧不止的火炬。
来吧!一起享受大联欢。
从北疆草原的篝火联欢,到广州长隆欢乐世界的“嘉年华”,再到郑州炎黄广场的同庆中秋……一场场大联欢定格了许多运动会的难忘时刻,留下无数美好的回忆。
举办民族大联欢活动是运动会的一大特色亮点。四年一度,成为新朋老友之间最默契的约定。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对传统体育的热爱让彼此相聚在一起。赛场上,他们是相互竞技、共同进步的选手;赛场下,他们是手足情深、心心相印的兄弟姐妹。
每届运动会闭幕之际,运动员、工作人员都会紧紧相拥、依依惜别,大家给主承办方写下感谢信、送上锦旗,表达心中的谢意和感动;大家在各比赛场地“打卡”留念,将体会感言分享到“朋友圈”;大家相互邀约“欢迎来我家乡玩!”“下一届还要争取一起来!”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一首海南经典民歌这样唱到。再过几天,第十二届运动会的民族大联欢将在“天涯海角”如期而至,珍藏在大家心中的这份期盼又将化作尽情的歌舞,化作最大最美同心圆,化作民族团结的海洋。
来吧!一起创造新精彩。
2024年7月,第十二届运动会马上项目比赛在新疆伊犁州昭苏县成功举办,这是“天马故乡”与“天涯海角”的相约,是展示伟大祖国悠久历史、辽阔疆域、灿烂文化的时代写意,更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体育新篇。
云程发轫,踵事增华。漫长岁月里,持续探索中,既有着一脉相承的坚守,也不乏与时俱进的变化,传统体育不断显现出新的时代价值。
各地纷纷打造特色赛事活动,积极承办“民体杯”全国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项比赛、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深入推进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社区,中华龙舟大赛、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等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工作平台载体不断拓展,工作成效日益显著。
同时,将赛事活动、文化展演、非遗展示、旅游推介等有机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传统体育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
放眼全国,火爆的贵州“村超”“村BA”融入地方民族习俗风情;广西打造“广西三月三·民族体育炫”赛事品牌;陕西创新“民族团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互融互促模式;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已连续举办31届,造就了全域旅游新业态;青海用“体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广东联动内蒙古,持续举办五届“海上那达慕”活动;上海在市民运动会期间推出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大赛,创新开展城市民族工作……传统体育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各族群众在互学互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加五颜六色、璀璨生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传承发展传统体育、高水平举办好运动会的深意便在于此。


椰风海韵、碧波银滩,团结奋斗、扬帆征程,第十二届运动会官方火种“同心之火”熊熊燃烧。


这簇火焰,映照着180万年前黄河岸边的人类文明曙光,映照着青铜时代华夏先民以阳燧照日取火的智慧,映照着中国人星火燎原、改天换地的坚韧,映照着新时代中华儿女携手同心、笃行不怠的奋进姿态……而本届运动会以深海可燃冰作为采集火种之一,恰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体现。


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中国,一个共同身份——中华民族,一个共同名字——中国人,一个共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高擎“同心之火”,共襄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共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美好前程!



监制/乌小花

统筹/牛志男  责编/刘雅 张昀竹 金向德

制作/张伟

青海石榴籽家园
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统战部,开通公众号旨在宣传解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发布全省各地各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动态,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使公众号成为展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