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在变,乡愁的意义也在变 | 晶报10分钟

时事   2025-01-13 12:37   广东  

一年一度的春运又要开始了

曾经春运流动的目的地是回家

如今则显得更加多样化



本期《晶报10分钟》

我们邀请了

资深媒体人苗凡卒、米鹏民

和晶报记者谢晨星

一起来聊聊春运那些事



春运的拥挤程度

这一代年轻人可能没见过


谢晨星: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戏”马上又要上演,但这些年,随着交通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运这个事情对很多人来说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越来越多样化。


米鹏民:小谢,你们年轻人对春运是什么概念?


谢晨星:我已经快二十年没有参与过春运了,因为父母也在身边,基本上我们是守“空城”的这些人。


米鹏民:这就说明小谢对春运的直观感受,肯定不如我和苗老师感受深刻。其实春运这个词儿,应该是市场化、人员大范围流动以后才产生的一个问题。


上80年代在太原,我去接一个从郑州过来的朋友,那时是在春节期间,下车有两种情况,绿皮车到站以后,下车的人一半从门里下来,一半从窗户下来。上车也是两种方式,一半从门上,一半从窗户上,那种拥挤你们想象不到。



我家是运城的,像我上大学的时候,大概是在1984年还是1985年的春节,我从运城到那个陇海线上,到孟塬上车去上海,开车以后5分钟,我的脚都不能够沾地,就是顶多就脚尖点一下地,那个时候的那种拥挤程度……


苗凡卒:那时候像行李架、座位底下,那都是要躺人、坐人的。有一次我坐火车,因为太挤了,我的亲戚给了我一个西瓜和一个金属勺,因为这样就不用动了,要是饿了渴了,就把西瓜挖一个洞,拿这个勺来掏,这样可以管一路,基本上饿不着、渴不着。


谢晨星:这个好有智慧。


米鹏民:所以小谢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可能没有见过那个(场景)。


谢晨星:我们听着都觉得像是影视剧版本的(场景),没想到是真的。



回家过年对中国人来说

不是吃几顿饭那么简单


米鹏民:那个时候,大家对过年特别重视。在农村,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已经进入过年时间,开始炸麻花、蒸馒头……特别是一开始,要先清扫屋子,因为农村几乎忙一年,一年下来真正彻底地清扫一次,(就过年这么一次)。过年对一家人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像小孩,到了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开始盼上了,买个小鞭炮什么的,就开始可以玩起来了,整个生活的幸福感就起来了,所以这种记忆对很多人是非常(重要)。


苗凡卒:回家过年对中国人来说,不是回家吃几顿这么简单,也不是回家看某个人这么简单。他真的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故乡、故土,和亲戚朋友、整个家族在一起,让自己把过去的这一年不愉快的东西洗刷干净,然后重新出发。



千辛万苦要回家

是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


苗凡卒:其实按我的观察,春运是现代中国和传统中国形成的一个交叉口。什么是现代中国?就是最普通的农民,去到现代化的工厂里面去打工,去接触现代文明,去挣一份每个月都有的工资;那么传统中国是什么?就是回家过年。过年,是植入中国人血脉深处的需求,就像在过年这几天,可以把这一年当中所有的苦难、贫困、不和睦这些所有的坏东西全部消化掉。


其实我对春运最深的印象是一张照片,那是在2010年的时候,一个新华社记者在南昌火车站拍的,我今天还特地上网去重新找了一下,那是一个年轻的妈妈背着很高的包,里面估计是衣服被子之类的东西。她叫巴木玉布木,一个很难念的名字。



谢晨星:少数民族吗?


苗凡卒:彝族。她现在已经不出来了,在老家,房子也盖好了。当时她真的就是春运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形象,手里提着包,怀里抱着孩子,然后背后是一个大包袱。你去看那个时候的春运,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出片的场景,大包小包的。



米鹏民:所以贾樟柯的电影里面,经常会出现那种场景。


苗凡卒: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大家过年回家都经常没有像样的包,经常是蛇皮袋,甚至有人提着水桶,背着各种被褥。你想象不到,过年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就是人挤人、人挨人地回家,千辛万苦依然要回家,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内在需求。


米鹏民:后来凤凰卫视曾经跟拍过很多人,从广东回贵州、回四川、重庆,骑着摩托车,特别是回广西。因为这种事情,只有春节回家这样一种,既有外在和压力,又有内生需求的东西的一种叠加,大家才有劲头这样回家,一家人两三口人骑一辆摩托车,载着很多年货骑回家。那是一种怎样的动力!



苗凡卒:像是一种本能。就像候鸟,到了这个时间,它不需要做决定,只需要决定我怎么回家,不需要决定回不回家。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

因为回家的需求变了


米鹏民:现在开始进步了,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孩子,开始把父母接到了城市。


苗凡卒:离乡离土的老人越来越多了。


米鹏民:所以在家里面会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好多人千辛万苦回去以后,发现没有那个感觉了。已经开始有人挣脱这种约束了。


苗凡卒:在过年的时候,再换上一身新衣服,就显得有点搞笑了。


米鹏民:现在春运的压力,实际上是旅游的概念。


苗凡卒:那种人挤人的那种出片的场面也很难看到了,因为大家的流动方向开始多元。


米鹏民:而且流动的目的性也开始多元,它变成选择性流动,不是一种强制性流动。像过去回家,那是必须的、强制性的。现在就像是旅游,买不到票?那要不就下一次再去吧。实际上,当时那种强需求,现在也存在,就是回来上班。现在春运最难的不是出去的时候,是回来,大家同时想回来(上班)。



不接受意外

就是不接受春运本身


米鹏民:现在春运面临的新问题是,无法接受意外发生。比如说大雪,比如说前几年出现过的冰冻天气,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流动方式也改变了,所以我觉得,我们讲春运时,还有一点需要提升,那就是要有接受意外的能力。比如说圣诞节,像亚特兰大、法兰克福的公共交通经常会(因为大雪)崩掉,一天几千个航班停飞,那你就得留在那里过圣诞,要能接受这样的一个东西。


苗凡卒:因为春运的各个相关方,其实都已经绷到了极限,多个极限累加,是极有可能出现意外的。不接受意外的话,意外反而成了一种常态。所以你不接受意外,事实上你就是不接受春运本身。


米鹏民:所以说我觉得,如果我们大家对意外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的提升,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有序性就会得到一个巨大的提升。


苗凡卒:我们可以充满期待地踏上归乡的路,但也要对一切的意外安之若素。


谢晨星:笑看风云。


米鹏民:淡定也是一种进步。



今年春节,你抢到回家的票了没?

曾经的春运路上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来源 | 晶报

出品人 | 米鹏民

总策划/总监制 | 米鹏民

总统筹 | 王博

总运营 | 郑毅

总推广 | 赵翔庭

总编导 | 罗秋芳 赵茜庆

编导 | 伍岭

拍摄 | 成江 陈家豪 何保贤

剪辑 | 喻琪峰

编辑 | 蔡玫


往期推荐

冷冷冷!取暖不当,苏州一幼儿园差点被烧!监控显示这一幕……

泰国警方最新表态

10岁女孩和AI男友“谈恋爱”,聊天内容“擦边”!专家提醒

限玩日历来了!腾讯、网易最新通知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晶报
深圳报业集团主管、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新媒体。这里有感动的故事,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让我们一起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