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的比较乱,有感而发,感兴趣的随便读读就好,主要是自己记录)
最近在了解历史,尤其是三国等中国古代战乱的时期,感慨一个个英雄的出场和落幕。每个人都是过去经历的总和,即使抓住了时代机遇,也最终会回到自己认知匹配的高度,不过曾经精彩过。
以董卓为例,故事讲的比较简单,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相关资料,仅当抛砖引玉。
董卓是汉末诸侯中出身比较一般的人,出生蛮夷之地,但他能够凭借自己军事才能以及和羌人相处的能力一步步成为一方军阀。最后在汉末兵变诸侯纷争的时候以小博大,控制住天子,迎接人生高光时刻。
可惜,打战是增量思维,治理是存量思维。如何理解汉末政治格局、如何平衡各个政治势力、如何治理天下赢民心,董卓并不懂,最后十八路诸侯伐董,死于吕布之手。
董卓作为一个小士族出身的人,最后能站在舞台中央,离不开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但最终背负骂名,也离不开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认知局限,这跟自己的性格、经历、环境息息相关,最好的结果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能力能够与相关领域相互匹配,比如一些事情在于谋定、而一些事情在于执行。
#1
成长本身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人物的成长往往以5年-10年为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你会慢慢补足一些能力和资源,并以此进入下一个阶段。但一般人的视野往往在1年以内,很少人能看到3年之后。
这就产生了一个天然的矛盾,延迟满足是非常困难的。但从历史来看,一件事最后做成真的需要好几年乃至几十年,但很少人能够持续坚持,在没有反馈的前提下继续努力。
另一个矛盾在于,谋略和执行。谋略在于慢和长,执行在于快。所以执行力强的人能够同时擅长谋略比较困难,因为执行力强的人往往需要大量的反馈,进而不断迭代。
不过好在我们拥有组织,组织就是让不同的人相互匹配,以一个整体架构不断前进。
#2
我想讲的是,我们可以放长眼光,眼前的不满和郁郁不慌也没什么,大多数人崭露头角的时候其实是在35-45岁(没有数据支撑)。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沉淀,是在积累。我朋友说,现在其实不是赚钱的年龄,而是去找赚钱的机会。我觉得确实。
我们要接受这个世界确实是非线性的。我们只要在人生的长度里抓住那1-3个机会,用自己的能力、资源加杠杆,做好一件事就好了。
这就是,十年磨一剑。
#3
这周跟一个初创组织创始人线下见面,我说,“反正我们组织比较开放,合作都好说,让我们亏一点也没事,别让我们亏太多就行。”
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态,欢迎合作,双方都有收获就好,我们多承担一点没事,别把我们当成冤大头就行(当然,大部分人都还是比较聪明的,有“把别人当冤大头行为”的人,本身就不值得合作)
来我青年确实一直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做一些事情,包括跟组织和个人的合作。因为我觉得大部分事情确实对双方都有益,不过有些组织之间的沟通确实比较麻烦。关于这一点,大家如果有对接过组织就会明白。
还有一些同学始终问来我青年盈利情况,但确实来我青年是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存在的,这点至少在我主理期间不会变,我们不会把盈利看的太重。但来我青年确实需要有自己的造血机制,所以我们还是会具备一定的收入和运营能力,以低收入带动机器转动来给大家更多福利资讯。
那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眼光放长一点,因为相信,所以看到。
首先,来我青年是一个我和我们组织成员直接接触市场的训练,我能在这个过程中清楚感受到市场动态的变化(当然我个人自媒体也让我感受到了流量的变化)
其次,来我青年作为一个开放性公益平台,我们能够链接到许多优秀的伙伴。我相信我们都在成长,可能现在彼此的力量都很弱,但我们进入30多岁后,能否通过这一种纽带的力量,真正做成一些事情。
#结语
我相信市场的教训,也相信人的力量,更相信长期主义。
年轻的时候,多做一些好事,以后可能会有回报的吧。
不过可能未来大概率,我只是一个平凡人,还是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平庸,也是最近的一大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