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哟!
怎么让孩子主动练琴,我们曾经满怀疑问到处询问老师,但是没有找到答案。我们也曾经看遍各种琴童家长必看书籍,但是仍没有解决孩子不爱练琴的问题。老师、朋友、同事不懂和不会教我们的那些关于孩子学钢琴的那些道理——却是琴童家长们不得不知的必修课。
1、放平心态、切忌急于求成
家长要明确让孩子学琴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学琴陶冶性情、增加艺术修养、多点生活情趣呢?还是想让孩子走专业道路,长大后成为演奏家呢?不管出于哪种目的,家长都不要急于求成。
不少家长在孩子学琴之初就问老师:“我们家孩子什么时候能参加器乐比赛呀?学一年能考出三级或五级吗?我同事家那孩子刚学8个月就要考三级了……”
在这样的压力下,琴童能不厌烦学琴吗?
父母不要让自己的虚荣心过多地掺杂到孩子学琴中去。考级只是一把衡量琴童学琴进展的尺子,时间长了可以来量一下,天天围着标尺转,难免要犯拔苗助长的错。父母过高的期望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不管学什么乐器,其学习进度和内容都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
有很多业余琴童在父母功利和攀比心态的引导下,以考级教材为主,天天为了考级而练琴,练习内容以规定的音阶、练习曲、复调、大型乐曲为主。
不管是手指的技术性,还是曲子的音乐性都是畸形发展,知识结构不系统、不完整,遇到的就学一下,没遇到的就成为盲点。
这样的琴童是得不到长足发展的!刚开始学琴应以打基础为主,等到琴童的手指条件和综合素养达到相应的程度自然就会出成绩。
3、兴趣跌停板,励志很关键
事实证明,学琴之初,很多琴童的兴趣都是呈波浪型的,有巅峰期也有低谷期。
当孩子遇到喜欢的曲子、技术难度又适合时,就会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地练琴,且陶醉其中;当孩子遇到“不好听”的或技术要求超出能力所及的曲子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能专心练琴,甚至退缩。
孩子正处在天真活泼、不谙世事的时期,在心智、兴趣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父母的思想观念对孩子的早期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时,家长不要陪着唉声叹气或轻言放弃,而要及时鼓励,讲一些知名音乐家小时候的励志故事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多听或看示范演奏,找找弹不好的原因,把难点化整为零,一天解决一个,相信琴童很快就能走出兴趣低谷。
4、规律化练琴,什么都不耽误
有不少这样的琴童:悟性很好、接受速度很快,可下次回课时,却只能勉强弹完,完全不得要领。原来,这类琴童练琴时间很随意,放学回家后先玩再吃饭、写作业,临睡了才想起来还没练琴,匆忙弹一会就算完成任务了;或者迫于父母压力,回家后先练琴,但练琴时想着玩,玩的时候又觉得琴还没练好!这种乱而无序的练琴方法往往会出现练琴时间也不少,但总是事倍功半。
父母应当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把自由玩耍、做作业、练琴的时间划分并固定下来。每天练琴的时间固定后,轻易不变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孩子会觉得练琴是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偶尔不练琴反而会觉得少点什么。
长期坚持,兴趣就会变成习惯,而当习惯成自然时,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孩子玩的时候就尽情地放松,学习和练琴的时候也能专心地学、投入地练,做一个学习、练琴、玩耍三不误的琴童。
5、营造良好的学琴环境
环境造就人,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有序、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一些家长忙于生意或事业,即便在家也是电话不停、朋友不断,对孩子只有一句:“快去练琴!”
在这种得不到切实的重视、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生长,琴童是无法安心、投入地练琴的,弹出来的曲子也是急急忙忙、毛毛躁躁,毫无乐感可言。
家长热爱音乐,才能感染孩子。学琴之初,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学,这样不仅能和孩子一起学习基本的弹奏常识和乐理知识,还能给予孩子帮助。
孩子弹错,家长也能听出点门道来。平时,可一起搜集并欣赏一些易懂的或目前正在弹奏的曲子,增加亲子之间的共同语言。
6、孩子自己能做的,绝不替代
先从小事做起,打开琴盖、放乐谱、擦拭乐器等都要让孩子自己做。视唱曲子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唱,遇到不认识的音符,可找出大谱表让孩子从学过的最简单的音符开始,自己说出音符的唱名,这样记忆才深刻。
尽量让孩子自己练琴,即便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家长也不要总是打断他,这样孩子很容易分心,等到他弹完一遍,再指出错误并单独练习效果会更好。
在听到孩子弹出的曲子风格和自己的理解有所差别时,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改正”,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家长的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当孩子弹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时,还要做他忠实的粉丝,给予表扬和支持,这样会让孩子从成就感中体会练琴的乐趣。
点个在看,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