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北正街

时事   2024-10-17 22:10   云南  

北正街

离开文庙,或者说离开古城的教育中心,我们折而向北,去看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北正街。


如果把东南面叫文庙片区,那么,把西北面叫北正街片区也是恰当的。


从辕门口与陡街交会处往北走,就是北正街了。


北正街很长也很直,约有一公里。至少现在是这样。



这里想介绍的北正街,准备提及的历史文化街区,除了这条笔直的街道,叙述上还会把相关的文化信息拓展到西面和东面至少100米的范围。当然,区域也不一定是方方正正的,只要是与北正街离得近的,都放在了一起,与住建、文物部门所规划的历史文化街区,可能会有出入。


首先,从街名的变化入手。《恩安县志》记载:“源泉街,宽一丈,狭处减一二尺,自趣马门至怀远街止。此北正街也。”也就是说,这条街的街名本来就叫北正街,其范围还覆盖了现在陡街拐角的一处,并一直延伸至怀远街。随时间推移,在《昭通志稿》里,文字的表述同上,但在“昭通府城市街道衙署图”上,则看得出这条街已被分割成几条街。从挑水巷往北至建国街巷口,叫炭市街,或许这里曾是卖炭的街市。上面有一段叫破沟。靠半边街一段,因那里曾有牌坊,又叫木牌坊。而真正意义上的源泉街,则是半边街至趣马门这一段。到了《民国昭通县志稿》,北正街又名北大街。在《昭通县城市街道衙署图》中,炭市街则更名为中和街(之前,中和街指的是建国街南段),往北则统称为源泉街。辕门口这段,最先起名照壁街,后更名为中兴街。而靠近陡街这一段,则起名辕门口横街,又名宣武南街,最靠近怀远街处,则叫大兴街。从北正街的街名变化,可以看出,这个街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因为功能的变化,或政治、军事的需要,对名称进行过多次更名。



如果按照上述叙述方式,要把北正街以西或以东的街名理清楚,可能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我想从存在的文化形态入手来介绍,会简略一些。


先从西边说起,半边街下段,有川主庙,因1931年开办昭通民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电灯厂,川主庙被拆除。半边街又因临近恩安县府,曾被更名为辅政街。从炭市街往西的巷子,叫石门坎,后更名为永裕巷、劝业巷。而西面最有影响的是在今市政府南侧,建有城隍庙,这里成了古城市民最乐意的去处。由于人气旺的缘故,广东籍人士在这里修建了广东会馆,古城的富商迟兴周凭借炭市街上的20多间商铺,把挑水巷内的土地买下来,修建了迟家大院。


接着往东说。接近趣马门处,是武庙。这里应该以武庙为重点,加上文昌宫的一条街巷,也就是现在的建国街北段,以前叫武庙街,曾更名为尚武街。建国街南段,除了更名为中和街外,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更多是卖中药材或者棺材的,所以曾被叫作仁寿街和棺材铺街。往东再走,就叫居仁街以及泰来街、集贤街、永胜街了。以上是从北向南的介绍。如果按东西方向介绍,辕门口以北,后围墙街起名为德育街,再往北,则是大局街,以前叫履祥街。



北正街这个区域,从布局上来看,既与军事联系紧密,比如镇署衙门、箭道、中旧营,又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草市、药市、炭市、棺材铺等。人多,又是黄金地带,因此,在中旧营以及箭道的功能不再强势后,昭通女子中学应运而生。同时,商人也盯上了这里,古城最大的商人李正荣,在老君庙前、居仁街附近购地,修建了李氏家庙。在集贤街,有一座天主教堂。可以看出,这个区域从商业或民生的角度,都有很多文化业态,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我还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从这个街区走出去的若干名人,他们成为北正街的灵魂。


名气最大的是姜亮夫,故居在北正街的南段,位于辕门口横街和大兴街之间。关于姜亮夫先生的成就与影响,前面已有述及,在此不再赘述。


坐落在建国街105号的一个由大门、正屋和两厢组成的合院,占地263平方米,因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石榴树,夏天会开满鲜红的石榴花,因而起名“榴花馆”。这里曾是昭通著名学者萧瑞麟的故居,“榴花馆”是萧瑞麟的祖父萧凤翔和父亲萧维琪建设的私塾,萧瑞麟不仅在这里学习,还开办了昭通师范传习所,开了昭通新式教育的先河。此外,在2008年修缮陡街时,曾在陡街上段丰乐巷的夹墙中发现一面土石夯筑的萧氏坊,与萧氏有何关联,只有留待有识之士去考究了。



往东方向的泰来街,走出了一个抗战英雄——孙承光。孙承光,1906年4月出生于泰来街,1920年就读昭通省立二中,后在成都国立高等师范和南京中央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徐州中学、昭通省立二中、武昌省立实验中学任教。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后,孙承光弃教从戎,加入中共冀鲁豫军区部队,参加抗战,直至1942年为国捐躯。



在文昌宫南段,走出了两个金石、考古学者。一个是谢饮涧,家住文昌街32号,他传承谢氏家族的遗风,把一生心血奉献给了考古和教育事业,他对孟孝琚碑的考证和霍氏壁画的保护令人敬仰,对昭通文化事业的贡献巨大。他的儿子谢崇崐也传承考古事业,于地方文化、金石、书法研究颇有造诣,从昭通市政协文史委退休后,仍对地方文化孜孜以求,提出了若干良策。


当然,这条街上的文化先贤的事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从文化传承到民生日常,从商贾云集到会馆汇聚,从镇署衙门到昭通女子中学,从武庙到城隍庙,北正街文化街区的业态十分丰富,故事很多,内涵很深厚,值得认真保护、研究乃至科学开发,从而让北正街文化街区成为古城的又一个核心区。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丨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阜金

值班领导丨马燕

编审丨张永刚

编辑丨尹婕

校对丨沈艳琼

投稿邮箱丨519045426@qq.com

广告咨询丨0870-3193705

昭通日报 微信团队

昭通日报
昭通日报是昭通市委机关报,1950年创刊!关注民生,传递资讯 ,不管你在哪里,了解昭通,来这里就对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