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
花贡社区,位于晴隆县城北部,东与花贡镇河塘社区、新寨村相接,西与竹塘村毗陵,南连母洒社区,北与白胜村接壤,是花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0公里,距纳晴高速“花贡站”8公里,“中营站”7公里,是晴隆县北部乡镇重要的交通枢纽,晴雨公路和普安至六枝公路穿境而过,形成东西、南北十字交通路网骨架,交通极为便利。
花贡社区俯瞰
社区辖叶家、大冲、莫家、花贡、拉寨、园林队、场部、大坝河、纳坝9个居民组和原普安铅矿丁头山车间,共771户3252人,有中共党员57人。花贡社区主体民族为苗族和汉族,其中苗族占社区总人口的89.17%。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等特点,海拔高差大。气候属温凉湿润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3℃,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以上,全年无霜期达280 天。国土面积42.2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908.7余亩,森林覆盖率为40.12%。辖区民众以农耕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区。
社区境内有原花贡茶场留守处、普铅丁头山车间、中营法庭、花贡邮政分局、人寿保险公司花贡网点、电信、移动、联通网点,烟叶站等。现有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3所。村级活动场所1个。
【村 史】
《兴义府志》云: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夜郎侯入朝,始于其地置牂牁郡、谈指县、漏江县。《云南通志》云:“谈指,今安南县。”花贡社区隶属谈指县。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设花贡铺,驻花贡,为安南县十二铺之一。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南卫,隶属安南卫。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安南卫改置安南县,隶属安南县。
清雍正七年(1729年),总督鄂尔泰“以速驿递,以便商民”,置花贡驿,有驿卒8至12人。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止。
古枫香树
民国21年(1932年)置花贡镇,隶属花贡镇。
民国30年(1941年)5月,安南县改为晴隆县,裁6区为四区,隶属三区花贡保。
1950年4月,晴隆县人民政府成立,撤销保甲制,设行政村花贡村。
1958年8月,置花贡公社,设花贡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驻花贡生产队。
1984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政分开建设乡政府的通知的意见〉》,改花贡公社置花贡乡。设立花贡村民委员会,隶属花贡乡。是年8月,根据黔府(84)139号文件,改花贡乡置花贡镇,隶属花贡镇。
1992年全县撤区、并乡、建镇工作结束。花贡镇、河塘乡合并建镇。花贡村民委会改设花贡社区居民委员会,隶属花贡镇。
2007年9月,根据黔府函〔2007〕109号文件,将花贡社区5个村民小组及花贡茶场留守处四个组整合为花贡社区。
【村 事】
花贡,一个充满人文烙印的地方。
传说古时候,花贡原名叫花纳,即花市与纳坝之间的山梁。花纳出了一个美女叫菊花,称为阿花,出了个才子叫贡生,称为阿贡。两人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贡生到京城参加会试,贡生走后杳无音讯,在老王冲山上有一个姓郑的山大王的王子,一面限一个月贡生不回来,就要强娶阿花上山做压寨夫人,否则,扬言要杀得花纳鸡犬不留;一面派人到河塘驿站渡口边堵截阿贡,令他有来无回。为了花纳相邻父老的生死,阿花被迫答应,一个月限期很快到了,阿花望穿秋水,感觉有不祥之兆,她听说派去传信的人被人杀死在河塘,便连夜朝河塘逃跑,准备寻找贡生。在月黑风高的晚上无意间巧遇过河的阿贡,郑大王的大公子连夜派兵追来,把阿花与阿贡堵在河塘渡口,阿贡与阿花两人发誓:“生前不能同床睡,死后也要共枕眠。”接着对天跪拜,并祝祷上天保佑花纳父老乡亲平安,然后双双跳江殉情。驻扎在阿都田(现都田村)的都司听说阿花与阿贡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便连夜派兵铲平了老王冲。花纳乡民为感谢阿花阿贡巾帼须眉之义举,在花贡为两人建祠堂供奉,乡邻青年男女为表示忠贞的爱情,纷纷到祠堂献花,后人便将花纳改为花贡至今。
花贡社区所辖区域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中,水力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等最为优势。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烤烟、油菜、花生、辣椒等;畜牧业以大牲畜及猪、羊、家禽为主。
花贡社区大力发展烤烟种植,每年流转土地800余亩种植烤烟,努力实施退林还耕项目,促进花贡社区进一步发展,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花贡社区茶园一角
建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区的花贡农场,给花贡社区带来了巨大变化。农场8个大队种茶,其中3个就位于花贡社区境内,共建8个加工厂,精致加工厂建在园林队。对花贡社区人文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花贡红碎茶被誉为茶之绝品享誉全国。1989年,花贡红碎茶二号被评为农业部优质产品,并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花贡绿茶也一直是享誉省内外的一个茶叶品牌。1989年,花贡茶场生产的绿茶产品“贡春”,被评为贵州省地方名茶,获得了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1994年,销售花贡绿茶20万公斤,“花贡”牌炒青绿茶,进入全国市场,甚至出口到东南亚。近年来,花贡社区抓住全县建设万亩茶叶大县的产业机遇,高度重视对花贡绿茶品牌的发展和延续,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力发展优良品种茶叶种植,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力争把花贡绿茶这一品牌优化、发展、壮大。
采摘茶叶
丁头山车间位于花贡社区南部,该矿区有6.2413平方千米,年生产规模为5万吨,目前探明保有可开发铅锌金属资源储量147.84万吨,具有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的资源优势。
花贡社区老年舞蹈队表演舞蹈《茶山情歌》
本世纪初,花贡镇被定为黔西南州各届州长的党建和扶贫工作联系点后,花贡社区居民享受到党的阳光雨露,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年上一个台阶。
【其 他】
交通运输
花贡社区历史以来为滇黔要道,明清时期的古驿道,清朝设花贡驿,驿卒8人,多时达12人。党的十八大以后,花贡社区交通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晴(隆)雨(洗)公路和普(安)六(枝)公路穿境而过,形成东西、南北十字交通骨架,交通极为便利,是晴隆县北部乡镇重要的交通枢纽。
基层治理
花贡社区一角
通过优化“网格管理”与党组织网格化管理有机衔接,设置党总支部1个,支部委员会2个。党员干部通过亮身份、晒承诺,实现村村寨寨“党旗红”,服务群众不缺位,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通过争取项目对花贡街道及各村民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开展新农村建设、美化村庄,建设污水处理工程,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环境美、生活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多次获得上级奖励。
古迹景点
古驿道。花贡社区历史以来为滇黔要道,明清时期的古驿道,由安顺之郎岱,过打铁关,毛口、进入县境西林渡河塘、五里碑、都田、茶亭、花贡、母洒,翻过老鹰岩经十八岗出县境,长约60公里。古驿道一路山高水长,峰回路转,九曲十环,风光十分秀丽。
航拍古驿道
在花贡社区抵母洒社区五里牌处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有五里牌至花贡段约2公里,简称五花驿道,至今仍有种植庄稼的人行走,青石块上深深的马蹄印,足见当年商旅的繁忙,以及它承载的厚重的人文历史。
三步两洞桥
三步两洞桥。位于园林队与花生坡(原庙包包)之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连接古驿道的一座石拱桥。
莫家桥
莫家桥。位于园林队与莫家寨之间,始建元末明初,桥宽五尺,为花贡社区最为古老的单孔石拱桥。
叶家龙井。叶家龙井,位于叶家村民组,出露水位高程1285米。叶家龙井成因为裂隙形成,最枯水年份水流量20升/秒。
教育文化
花贡镇中心学校,位于花贡社区,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教育辅导站。2008年12月撤销教育辅导站成立中心学校,负责管理本乡镇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多年来,花贡镇的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全县领先。
花贡镇中心幼儿园,位于花贡社区,是由中央和县政府联合出资共236.8万元所建的一所全日制公立幼儿园,2022年9月投入使用,可开设6个教学班。目前有幼儿79人,开设大、中、小三个班级。有图书阅览室、资源活动室、卫生保健室等。
花贡小学,始建于1965年9月,原址在现花贡中学所在地,前称为“晴隆县花贡学校”。校园占地面积约4757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1194.52平方米,目前有学生495人,开设六级11个班,有一线教师29人。校园绿树成荫,空气新鲜,环境优雅,是学习的好地方。
花贡中学,前称花贡学校,始建于1965年9月,1983年中小学分家后,改名为花贡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5846.13平方米,建有教学楼两幢,综合楼一幢,现有学生617人,教师45人,多年来中考成绩多次名列全县前茅。
文学作品有散文《花贡之歌》(作者:胡宗裕 冯永方),诗词《自毛口宿花堌》(作者:清·郑珍)、 《花贡驿》(作者:清·严烺)、《卜算子•花贡古驿道》(作者:付作参)。
革命烈士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花贡社区这片热土中,有两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是吴新现、张明发。
村落人物
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支书黄兴才、编入《贵州省优秀教师名典》的彭功书、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杜昌益、贵州省科技致富能手李明全、全国“三八红旗手”付作芬等。(撰稿:付作参 整理:杨 浩)
来 源: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