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50多名本、硕、博学子组建“星芒计划”科普编程支教服务团,他们怀揣对信息技术和编程知识的热爱,肩负传递科技火种的使命,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经过前期研发筹备、组织联络和团队培训,团队以实验室为基地,派出分队成员跨越千山万水,将编程的“魔法”带进了贵州的秀美山川、陕西的革命圣地、井冈山的红色热土以及苏州多个古城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科普编程教学活动。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金葫芦”青少年图形构件化编程国产开源平台,并以此为教具开展科普编程支教服务,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技启蒙的种子,点燃科技自强新时代的星星之火。
陕西分队
7月14日至26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恩秀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陕西分队与乾县师鼎人工智能科技教育基地和咸阳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合作,开展编程教育普及活动。
实践团成员面向乾县师鼎人工智能科技教育基地的人员介绍团队自研平台。双方互相试听课程,修改打磨平台和授课方式;面向咸阳师范学院同学,实践团科普宣讲自研平台;面向乾县一中参观的同学介绍“星芒计划”实践项目、展示成品样例。并与基地老师、咸阳师范学院同学一起在乾县第一广场(人民广场)举行联合宣传活动,向市民发放了宣传折页。
在基地与乾县黉学门中学校长的帮助下,实践小队成员开展编程授课并与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中学生建立帮扶关系,提供全方位包括爱心捐助、学习辅导和心理关爱等多方面的帮助。
在两周的实践结束之后,陕西实践小分队于7月26日举办了总结大会。会议邀请了乾县科协副主席巨伟及两位主任,黉学门中学校长级乾县师鼎人工智能科技教育基地负责人等。仪式上,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向基地授予“社会实践基地”铜牌。
井冈山分队
7月10日-19日,实践团井冈山分队赴江西井冈山的两个教学点先后开展支教服务活动,团队入选2024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与同期22所高校262名师生学员一起交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邝泉声老师全程参与实践。
除参与专家授课等集中理论学习外,实践团走访调研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八角楼革命旧址和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在基地的专家导师的指导下,实践团将支教课程与井冈山红色资源相结合,重新设计硬件平台,将硬件组件拼装成井冈山的火炬、红军的号角和八角楼中毛委员的油灯。通过编程,点燃火炬、吹响号角和点亮油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
面向革命老区留守儿童,团队在黄坳乡黄坳村、光明乡汉头村开展图形构件化编程教学活动,将更新优化后的红色编程普及教育课程应用于课堂。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了红色小车向革命胜利前进的小项目作为本次实践的结题展示。
贵州分队
7月22日-7月29日,实践团贵州分队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徐超老师带队,赴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宇虹社区开展支教活动。
活动期间,支教团成员们化身知识的使者,将PPT演示、视频观赏与互动教学巧妙融合,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解码编程奥秘。孩子们被这份热情所感染,积极参与。此次支教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灵的触动。它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也见证了团队成员无私奉献与成长的足迹。
苏州分队
从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星芒计划苏州分队的同学们在苏州虎丘路社区、观景社区以及山塘社区开展编程普及活动。活动得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会主席、计算机系副主任、苏州大学ACM-ICPC集训队教练朱晓旭老师的指导。团队在三家社区开展暑托班课程,每个社区均开展了8-12个天左右的课时。
课堂上,社区教室内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探索的热情。团队志愿者们化身为孩子们的“科技引路人”,带领孩子们在编程的世界中遨游,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演示,将复杂的编程概念转化为一个个简单易懂的小游戏和实验项目。孩子们在动手搭建智能小车、控制灯泡闪烁等互动装置的过程中,不仅亲身体验了编程的魅力,更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编程的基础知识,如序列控制、条件判断、循环结构等,为未来的科技探索之路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在这个充满意义与挑战的暑期,“星芒计划”科普编程支教服务团收获了知识传递与爱国情怀共融的丰硕成果。回顾这段旅程,志愿者们不仅见证了孩子们从对编程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技能、激发创意的蜕变过程,更深刻感受到了国产技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承初心,不断探索创新,将更多国产化元素与爱国情感融入到编程教学中,为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的未来人才贡献力量。
图文 / “星芒计划”科普编程支教服务团
美编 / 徐榛梓
责编 / 林晨
审核 / 严韵致 邝泉声 张伶 王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