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宝宝
还没等乳牙长齐
已长出的牙就变黑了
这种现象大都是因
“奶瓶性龋齿”所致
那什么是奶瓶龋呢?
今天我们请到德阳市口腔医院
儿童口腔科主治医师胡娟
为大家解答
什么是奶瓶龋?
奶瓶龋又称哺乳龋,是一种因婴儿或儿童在睡眠时持续吸吮奶瓶而引发的龋齿。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上颌乳前牙(即门牙)的唇侧面及邻面,表现为大面积的龋坏。奶瓶龋的形成是由于婴儿或儿童在吸吮奶瓶后未能及时清洁口腔,口腔内的细菌通过发酵奶制品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从而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
奶瓶龋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2岁以上的婴幼儿,特别是那些频繁使用奶瓶或长时间含着奶瓶睡觉的孩子。奶瓶龋不仅影响乳牙的美观和功能,还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如牙齿切割功能降低、疼痛、牙龈肿胀甚至流脓,严重时可能影响恒牙的发育,导致恒牙萌出秩序错乱,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长远影响。
奶瓶龋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长期使用奶瓶:瓶塞贴附于上颌乳前牙,使得这部分牙齿长时间受到奶制品的浸泡。
糖分发酵:奶瓶中常见的牛奶、砂糖、果汁等易产酸发酵的饮品为细菌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乳牙脆弱:乳牙矿化程度低,抗龋力弱,易受到酸性物质的侵蚀。
不良喂养习惯:如夜奶频繁、含着奶瓶睡觉等,使得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
预防奶瓶龋的关键在于:
及时断奶瓶:建议孩子在1岁半左右逐渐脱离奶瓶,改用水杯饮水。
建立良好口腔卫生习惯:一旦乳牙萌出,就应开始刷牙,无法自主刷牙的孩子可由家长用湿纱布或软毛牙刷辅助清洁。
限制夜间进食:避免夜间喂奶或含糖食物,若需进食,应确保之后及时清洁口腔。
定期检查:带孩子定期去口腔科检查,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龋齿问题。
奶瓶龋初期表现为牙颈部出现白垩色脱矿带,随着病情发展,脱矿带颜色加深,范围扩大,最终可能导致牙体硬组织剥脱,形成圆锥状或残根状。家长应定期观察孩子的牙齿,一旦发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家庭护理奶瓶龋的要点包括:
定期刷牙:每日至少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并确保刷牙时间足够。
清洁牙缝:使用牙线或间隙刷等工具清洁牙缝,避免食物残渣滞留。
健康饮食:减少糖分摄入,尤其是避免在睡前吃甜食。
定期检查:每半年带孩子去口腔科检查一次,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为预防奶瓶龋,还需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
戒除不良习惯:避免孩子长时间叼着奶瓶或含着奶嘴睡觉。
合理使用安抚奶嘴:避免过度依赖安抚奶嘴,逐步减少使用时间。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总之,奶瓶龋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
但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可以有效减少其发生率和危害
家长应提高警惕
积极关注孩子的口腔健康
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来源:德阳市口腔医院
科普专家:德阳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治医师 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