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下的乌江,沿岸青山环抱,江水悠悠,一步一景,美不胜收。从空中俯瞰乌江,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锦绣如屏的秀美白鹭湖湿地公园。
绿水青山是思南的“家底”。近年来,思南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对饮用水源地、乌江流域思南段及湖库河道监管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发展。
“胭脂鱼全长30.5厘米,体长24.1厘米,体重318克;岩原鲤全长21.2厘米,体长15.7厘米,体重108克;红鳍原鲌全长26.5厘米,体长21.6厘米,体重155克……”近日,在思南县白鹭湖湿地公园,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鱼类生态与环境研究室副研究员王雪的记录本上,工工整整地记录着样本鱼类的相关数据。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省在乌江、赤水河、清水江、草海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多个重点水域布设了36个站位开展监测。
为做好2024年贵州省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掌握乌江干流思南段水生生物资源状况,科学评估长江十年禁渔效果,为评价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供基础数据,10月23日至27日,水产研究所专家团队到思南县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
“乌江干流思南段位于乌江中游,这一段河流水质优良,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是我省渔业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之一。今天监测到的鱼类就有胭脂鱼和岩原鲤这样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王雪总结道,通过今年一系列监测发现,各站位采集的鱼类数量有所增加,特别是乌江中下游思南、沿河等地,采集到的珍稀鱼类数量逐步增加,意味着在禁捕后鱼类数量呈明显上升之势。
10月23日晚,水产所专家团队在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里不同地点设4个监测点位进行样本捕捞;24日凌晨,团队到湖边收网,此次共捕获了数百条鱼,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鱼从网上取下来,进行体长、体重等测量,并对鱼类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测量完毕后,专家团队和思南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将鱼类放回捕捞水域。
“这是我们今年进行的第二次监测,这一时段正好处于鱼类的育肥期。我们已经在赤水河监测到长江鲟,今天又在这里监测到胭脂鱼和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同时发现珍稀鱼类的频率和数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都说明了我省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得到进一步恢复。”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鱼类生态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曾圣副研究员说,此次主要针对鱼类种类组成和鱼类资源状况进行监测。
长江十年禁渔是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思南县委、县政府联合思林发电厂连续15年在白鹭湖库区进行鱼类增殖放流,主要放流乌江鲢鱼、胭脂鱼、倒刺粑、花鲢、岩原鲤等鱼类,共计放流各类珍稀鱼苗900余万尾,承担了构皮滩、思林和沙陀3个库区的鱼苗增殖工作,切实用实际行动维护乌江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次发现了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黄骨鱼以及其他二级保护鱼类,说明通过多部门协作,乌江流域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天然水域内,‘三无船舶’已经取缔;除了保护区以外,其他天然水域一律实行‘一人一杆一线一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部门联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密织乌江‘生态防护网’,着力构建乌江中游生态屏障,修复乌江渔业生态环境,确保思南乌江流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让乌江的碧水蓝天不断滋养我们的子孙后代。”思南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旷宗顺说,保护工作多措并举,思南县水域里的鱼类资源逐步恢复。
自2020年起,思南县就成立了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参与的有公安、交通、市场监管和环保等部门,多部门联合保护好乌江流域及其它自然水域渔业资源。
“目前我省已监测到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黄颡鱼和泉水鱼等鱼类共百余种,是长江禁捕效果最明显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发现肉食性鱼类数量越来越多,肉食性鱼类在水体食物链最顶端,数量增多也从侧面反映了鱼类资源量的增加。”曾圣说,通过捕捞抽样调查,侧面反映了鱼类种群结构的变化,鱼类小型化的趋势也得到了缓解。
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4264.8公顷,是以思林电站下闸蓄水后自然形成的大型千岛湖。园内湿地与森林形成湖光山色美景,素有“百里画廊”之美誉。
秋意渐浓时,候鸟陆续由北向南开启迁徙越冬模式。连日来,思南县白鹭湖湿地公园迎来了“尊贵的客人”,成群结队的鸟群像跳动的音符,点缀在碧波之上,它们或静卧湖面,或展翅高飞,或觅食嬉戏,恣意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风光。大批候鸟如约而至,为白鹭湖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乌江江面上飞行的鸟逐渐增多,也吸引了众多拍鸟的爱好者,他们来拍摄都是我推荐引导到最佳的拍鸟位置去。我跟他们一起都认识了几十种鸟,有蓝翡翠、翡翠鸟,还有鸳鸯,白化鷿鷈等。”居住在乌江岸边的陈正辉,每年的深秋时节就格外忙碌。
“黄鹂鸟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此次拍摄到落户思南,说明这个地方水绿了、山青了。同时还拍到了紫啸鸫、叉尾等鸟类。”贵州野生生物摄影专委会会员杨文福跟他的队友们一起,在全国各地追鸟、拍鸟,拍摄了上万张精美的鸟类图片以及大量的鸟类视频。
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频频亮相”思南,侧面“肯定了”近年来思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乌江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思南县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大批候鸟栖息繁衍和停留觅食。同时,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爱鸟护鸟蔚然成风。
“季节更替,候鸟循着气温和资源的变化迁徙繁衍,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栖息地的质量、食物资源是迁徙候鸟生存的关键,成群结队的鸟儿汇聚在白鹭湖,说明此处为停歇的鸟儿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思南县林业局公益林和湿地保护站负责人周艳介绍。
怎样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思南县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加强候鸟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工作,先后对辖区内的重点水域安装了雷达、视频监控设备。并通过严厉打击非法猎杀野生动物违法犯罪专项活动、开展野生动物救助、依托铜仁学院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等方式,对候鸟集中区域进行巡查和监测,让越冬候鸟的“回家路”更加平安和温暖。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们会用翅膀来‘投票’。通过生态修复、网箱清理等方式,思南的生态环境及县内乌江流域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来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加。在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已经从候鸟变成了留鸟。去年,思南县城乌江流域也出现了国家保护动物罕见白化小鷿鷈的身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思南徐徐展开。”周艳说,思南将全力为候鸟创造越来越好的迁徙、栖息条件。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据悉,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有国家保护种类以及珍稀植物柔毛油杉、银杏、楠木、红豆杉等野生植物共331种;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胭脂鱼、岩原鲤、鸳鸯、红腹锦鸡等野生脊椎动物共218种。岸绿、水清、景美,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聚集,形成了乌江内典型的湖泊生态系统。(融媒体中心记者:何敏 通讯员:李畅 张旭东 部分图片由方宁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