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化妆品行业迎来人事“大考”,人才转型能否为市场带来向上力量?| 展望⑪

企业   2025-01-25 18:07   北京  

人才的流动是否意味着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

《中国化妆品》杂志 | 苏悦怡

2024年,全球化妆品行业步入了近年来最为动荡的人事变革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内外美妆集团纷纷通过人事调整来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



外资巨头的人事动荡与战略调整


据《中国化妆品》杂志不完全统计,这一年里,仅国际头部美妆集团就记录了至少143起高层管理人员变动案例,广泛涵盖了企业管理层、零售渠道层、个护彩妆香水等细分领域等多个关键环节,且深刻触及到企业“掌舵人”、研发总监等战略性职位。而回顾2022年和2023年,这些岗位的变动每年仅有30至50起。



2024年,化妆品遭遇了人事变动的“大考”,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涉及面广,充分显示了化妆品行业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的时期。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为:欧莱雅中国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和总经理Vincent Boinay,欧莱雅中国首位副CEO马晓宇,科赴中国区总裁沈馥安,丝芙兰大中华区总经理丁霞,宝洁护肤品全球总裁(Olay和SK-II)Sue Kyung Lee(李秀卿),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总裁朴泰镐(Taeho Park),屈臣氏中国联席董事总经理陈志豪与聂薇


上下滑动查看


这一年,国际美妆巨头普遍面临市场增长压力。从各企业年报中可见,“市场逆风”“增长不及预期”等关键词频现,即便是欧莱雅、雅诗兰黛等行业领军企业,其在华业绩也遭遇瓶颈。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这些公司不得不加速高管更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在国际美妆企业全年发生了的至少143起高管变动中,不乏“换帅”级别的调整。


2024年12月26日,科丝美诗宣布,广州科丝美诗总经理李相仁(图左)调任科丝美诗(中国)总经理,科丝美诗(中国)销售本部负责人(副社长)梁治渊(图右)接任广州科丝美诗总经理


例如,科丝美诗在3月和12月两次更换中国区总经理,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调整的决心。屈臣氏中国则首创“联席共治”模式,由陈志豪与聂薇共同担任联席董事总经理,这一创新的人事架构旨在提升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欧莱雅亚太区旅游零售总经理换帅:
左为张涛,右为Jesus Abia


面对旅游零售市场的复苏,国际品牌在这一领域也进行了大幅的高管架构调整。欧莱雅任命Jesus Abia接替张桃出任亚太区旅游零售总经理,以进一步强化品牌在亚太地区的布局。欧舒丹则新任叶青为亚太区旅游零售董事总经理,旨在提升品牌在旅游零售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跨国企业也将目光投向北美、欧洲等潜力市场,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但并未放弃中国市场,其对中国区高管进行针对性调整,力图寻找新的增长点。



本土企业的内部变革与代际更替


在国内美妆行业,2024年上海家化的大规模人事调整尤为引人注目。


上海家化CEO兼总经理林小海


2024年5月,林小海接任上海家化CEO兼总经理,并迅速推动一系列组织架构优化和战略调整。他任命陈旻为美妆事业部总经理、钱薇为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同时补充了佰草集品牌总监和玉泽电商运营总监等关键岗位。这一系列变动不仅是上海家化近十年来最为重大的人事调整,更是其力图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内部转型与升级,适应行业和市场变化的战略举措。


与此类似,珀莱雅和丸美等其他本土美妆企业也迎来了代际更替之潮,特别是在核心管理层的年轻化方面。


珀莱雅总经理侯亚孟


珀莱雅新任总经理侯亚孟和丸美旗下恋火品牌总经理孙云起均为创始人之子。作为年轻一代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承载着家族企业的使命,也为公司带来了更现代化、更具市场敏锐度的管理理念。


这些年轻管理者的上任,不仅为化妆品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和视野,也展现了他们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与老一代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采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注重数字化转型和创新驱动。这种变化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推动本土美妆品牌在全球化浪潮中稳步前行。



科研“一把手”变动与本土化创新


2024年,研发领域的人才流动成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的显著现象,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消费者需求趋向理性和多元化的深层次推动。当前,国货企业逐步将科研创新作为核心战略,以期迎接更高的品质要求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化妆品企业对于研发领域高管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趋势,特别是对具备跨学科能力和战略眼光的首席技术官(CTO)和首席科学官(CSO)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7月,原珀莱雅CSO魏晓岚离职,11月,原上美CTO兼全球首席科学家黄虎接任珀莱雅首席科学官。


百雀羚CTO蒋丽刚


与此同时,原珀莱雅首席研发官蒋丽刚加入百雀羚担任CTO,国内头部美妆企业经历了一轮“洗牌”和“换血”。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些人事变动对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加速了化妆品行业技术迭代的步伐,推动了科研资源的重新配置,尤其是在本土化创新方面。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和创新性要求不断提高,企业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而是力求在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因此,研发高管的更替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理念和管理方式,也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CCR观点:新的一年,化妆品产业亟需这四类人才

2024年化妆品行业的人事变革浪潮不仅反映了企业内部深层次的调整需求,也揭示了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展望2025年,化妆品行业的人事变动预计将延续高频趋势,并呈现出更加明确的方向性。



《中国化妆品》杂志认为,未来的高管变动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研发与科技领军人物的崛起,具有科学背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管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二是市场化与本土化兼容,外资企业将通过引入熟悉本地文化和消费者需求的高管来优化市场策略;三是跨界与协作能力增强,具备跨行业经验的领导者将在未来更受青睐,尤其是在品牌生态构建与数字化协同方面;四是可持续发展驱动高管配置,具有绿色供应链管理、能源优化及社会责任领域经验的人才将在高管团队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往期 · 推荐

2024年535批次化妆品“塌房”,带来哪些警示?| 展望⑦

2024年新原料备案数量大涨30.4%,2025年还能再创新高吗?| 展望⑧

实现品牌体量与国际声量“双升”,如何成为“国际级”中国美妆?| 展望⑨

美妆资本:2025年何以“拨云见日”?| 展望⑩




中国化妆品
《中国化妆品》杂志社是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的化妆品行业专业权威媒体,国内刊号CN:11-3013/Ts,国际刊号ISSN:1004-516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