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马志明的一段短视频,才知道他儿子马六甲出新书了。马志明亲自为马六甲的新书做宣传。他说:“看完感觉非常高兴”“终归他(指马六甲——萧陶注,下同)没说相声,但是他是在相声圈长起来的,在爷爷跟前没少听活,也没少听这里的这些个轶闻,相声里这些事,他都清楚。”
小图由萧陶添加
马六甲的这本书,书名为《马三立:欢笑留人间》,于今年1月首次印刷,8月再次印刷,萧陶买的是8月印刷的。这一篇萧陶就来说说马六甲和他的这本书。
01
马六甲出生在相声世家,祖父是相声泰斗马三立,曾祖父是“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马六甲10岁就登台表演,但他的相声之路走得并不顺畅。1991年,天津河西区举办“马三立杯相声比赛”,马六甲兴致勃勃地去参赛,连决赛都没进。初中毕业后,马六甲报考北方曲校,结果名落孙山。原来马三立从中作梗,他不让孙子说相声。马六甲长得太周正。爷爷说孙子脸上没买卖,别糟蹋马家相声。从另一个角度说,干这一行太苦,马三立疼爱孙子,不想让孙子再吃自己吃过的苦。
马三立夫妇与长子马志明一家三口
马六甲只得好好学习,后考入天津理工学院。大学毕业后,马六甲找到一份事业编的工作。2020年11月参加天津市曲艺促进会会员代表大会时,马志明谈及马六甲的工作,他说:“单位也够呛,天天四十分钟,开车很危险,干脆(调到)家门口。现在上班,9点上,差一刻9点走...下午睡一觉,2点再去,5点准回来。”
视频截图
马六甲所从事的工作跟相声完全不沾边。马志明希望天津市曲艺促进会能把马六甲调过去,结果马六甲调进了天津市群众艺术馆。这里萧陶多说一句,久负盛名的哈哈笑艺术团就隶属于天津市群众艺术馆。
02
在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马六甲从事曲艺(相声)艺术创作、研究、整理、教学工作。兜了一大圈,马六甲总算吃上相声这碗饭。不是命运捉弄人,而是马志明要让马六甲“致力于(相声)研究工作、创作工作,搞点理论”。
马三立有两个孙子,另一个孙子是小儿子马志良的儿子马小川。马小川也因为爷爷的阻拦没说相声,但2013年登上《笑傲江湖》的舞台。他还在马三立当年下放的津南区成立马小川相声社。2017年,马小川拜常宝丰为师。常宝丰是马三立的徒弟,马小川成为爷爷马三立的再传弟子。有人说,马小川绕了个弯继承了马氏相声。
马小川一身红大褂现身《笑傲江湖》
马氏相声是天津市市级非遗项目。马小川与马六甲都是马三立的嫡孙,以后由谁来扛马氏相声这面大旗,兹事体大。作为国家级非遗(相声)传承人,马志明本就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自然不甘落后。这应该就是他亲自出面替马六甲换工作的原因。
今年7月天津曲协换届,马六甲与德云社相声演员高峰一起当选协会理事。马六甲虽然回归相声晚了些,但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
03
《马三立:欢笑留人间》是马六甲进群众艺术馆后出的第一本书。这本书32开,连序带后记才7.87万字。它是“阅读天津·群星”系列口袋书中的一本。除了马三立外,群星里还有严复、梁启超、张伯苓、李叔同、曹禺、陈省身、孙犁等人。
马六甲参加新书分享会
这本书其实并不好写,原因很简单——无法超越。
首先,马三立生前写过一本自传《艺海飘萍录》。说家史谈艺术,马六甲无法超越自己的爷爷。《马三立:欢笑留人间》中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于马三立的自传,第二章干脆就叫《艺海飘萍》。
其次,马三立的三女马景雯与丈夫张宝明合著的《我和爸爸马三立》,洋洋洒洒27万多字,可以说面面俱到,马六甲无法超越。
第三,电视剧《马三立》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编演绎,但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马三立。马六甲无法超越。
第四,马三立、马志明父子多次接受过电台电视台专访,该谈的话题差不多都谈过了,马六甲很难再发掘出跟爷爷相关的新的素材。
04
明知无法超越,马六甲还是接下了这活,颇有偏向虎山行的意味。
要说这本书里一点新素材都没有也不客观。志愿军战士杨炳南之子杨喜光提供的“我拉裤子了”这个包袱应该就是新素材,只是新素材实在太少,首次发布的老照片就更少。行文至此,萧陶想起侯宝林的次女侯錱。
视频截图,左起:马志良、马志明(摄于1998年)
侯錱写她父亲的书,无论是《侯宝林和他的儿女们》,还是《一户侯说》《七嘴八舌侯家事儿》,书中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首发的老照片就更多。当然,侯錱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她是侯宝林所有版权的唯一继承人。马三立生前有没有做出过类似的安排,萧陶不知道,知道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三立的代理人(类似于现在的经纪人)不是马志明,而是马志良。
05
这本书虽然是马六甲写的,但离不开马志明的帮助。马六甲坦承:“他(指马志明)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尤其是里面涉及到一些老事,一些年代的准确性,他帮我去校对校正”。
萧陶觉得马六甲刻意淡化父亲马志明的作用。事实上,马志明所起的作用远比校对校正重要。对于那些存在不同说法的陈年旧事,究竟该采用哪种说法,拿主意的应该是马志明。这里萧陶举两个例子。
马桂元是马三立的大哥。对于马桂元死于哪一年,存在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1940年。《相声大词典》“马桂元”词条称,马桂元卒于1940年。第二种说法是1942年。马景雯在《我和爸爸马三立》里写道:“我大伯于1942年病死在天津,时年不到三十岁”。马景雯这么写应该源自于其父马三立的自传《艺海飘萍录》。
此图由萧陶制作
第三种说法是1944年。《天声半月刊》于1944年3月创刊,创刊号里有一篇报道,称:“一个月里,在杂耍(那时相声叫“十样杂耍”)场里有三大损失,死了三个笑匠,第一个是马桂元,第二个是杨刺挠,第三个是戴少甫。”马桂元生于1911年,如果死于1944年,那么得年33岁。
《马三立:欢笑留人间》采用了第三种说法,“马桂元也步其师后尘,染上了鸦片瘾,三十多岁便溘然而逝”,否定了权威工具书,否定了马景雯,否定马景雯就等于否定马三立。
对于“相声八德”,天津相声名家佟守本曾透露说,有一年他去看望马三立,说起“相声八德”。马三立说没有刘德智,有卢德俊。
权威工具书《相声大词典》“相声八德”词条里仍有刘德智,排序为裕德隆、马德禄、李德钖、焦德海、刘德智、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马三立:欢笑留人间》书中的排序变成马德禄、裕德隆、李德钖、焦德海、周德山、李德祥、张德泉、刘德智,不仅把马德禄排在首位,而且又一次否定了权威工具书,也否定了佟守本,否定佟守本就等于否定马三立。
谁敢否定马三立?答案不言自明。
结束语
要是作者换作别人,这本书能出版的可能性并不大,更不可能大卖。相声界有句话:无人不宗马。侠义地讲,马指的是马三立;广义地说,马指的是马家。可以说,名人效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虽然新瓶装旧酒,但为了写好这本书,马六甲还是动过一番心思的。他围绕“马氏相声”来写这本书,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给读者带来一点新意。
从张罗替马六甲换工作,到希望马六甲搞点理论,再到帮助马六甲写书出书,替马六甲的新书做宣传,马志明心甘情愿地当孩奴,无非是期望马六甲能够早日扛起马氏相声的大旗。希望马六甲不要辜负父亲马志明的一片苦心,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马氏相声传承人。
(萧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注明的除外。严禁转载,盗用者必受追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