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笔记--关于Kitsch

文摘   2024-06-30 18:19   德国  

前日与朋友去听一个即兴音乐的三重奏。尽管三位乐手都有着精湛的技巧,开发乐器音色的能力,但是很遗憾这不是一场成功的演出。

特别是其中一位中提琴演奏家呈现了一种甜腻的气息,这在即兴音乐舞台上并不多见。这种气息用德语可以被表述为Kitsch(庸俗)。演奏中的庸俗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过于夸张的身体语言。这位中提琴演奏者从第一个拉弓的动作开始整个上身就开始跟随拉弓动作一起大幅度地摆动,并且脸部开始进入一种投入忘我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在一些古典音乐中是能够看到的。比如,钢琴演奏时在较慢速的弹奏过程中,有的喜欢在弹奏之间将手(特别是右手的弹奏)高高抬起,在琴键上方划出一个过于夸张的弧度,有的人会加入一些过于活跃的身体运动,特别是一些快速的篇章,更有甚者你可以发现他似乎是在钢琴椅上跳来跳去,就好像椅子上加装了弹簧。有的演奏者的脸部表情特别丰富,以至于有现场录像的话,镜头总是被他的脸部表情所吸引,从其表情的变化你能看到喜怒哀乐,春夏秋冬。伟大的古尔德在演奏中有很多的肢体语言,但是这种自发的投入状态是他难以改变的,某种程度上说,古尔德选择录音室工作的方式,避免了现场音乐会因为过多身体语言带来的误读。

其次,过于表演性的情感流露。记得小时候,小学老师教小朋友念古诗,总是希望小朋友用播音员的音色加上富有感情的语气去读。结果让所有的诗都用同一的教条的方式用声音呈现出来,那是诗的噩梦。在我们的教育中会有一个误区,就是作为一个演奏者在演奏时去设想并且进入到作曲者创作该曲时的人生状态。比如,演奏肖邦时演奏者就要设想自己有流亡之痛,演奏莫扎特就要有点玩世不恭,而演奏贝多芬就要慷慨激昂;同样念李白的诗要想象已经喝了一斤白酒,念杜甫的诗就要忧心忡忡。通过符号化,教条式的音乐教育培养出的音乐家具有似乎统一的特质: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的同时,一种甜腻的庸俗气息。

戏剧表演的理论用于音乐演奏是不适合的。我不怀疑身体的协作是演奏的一部分,但是演奏者不需要通过身体的语言去向观众表达他的投入,也不需要通过可见的表情向观众表达乐曲的背景状态。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摇滚乐和一些流行音乐,在它们的现场中,身体的语言是有煽动性的,它需要带动气氛,需要让观众舞动和疯狂,这是他们想要。如果不调动他们的情绪,他们怎么去Pogo。有意思的是,这位中提琴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古典音乐演奏家,那么他的表演某种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是长期在古典音乐训练中形成的。

Kitsch在德语的语境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贬义词。有时它只是一个中性的客观描述,有时甚至是一种特定美学的表达。当然,我在用这个词描述上面这位中音提琴演奏者时并非是褒义的。如果提到庸俗音乐的代表人物,我立刻会想到André Rieu。不过把Kitsch用到他身上,也许并没有那么苛刻,我们甚至可以一笑了之。从某种角度可以说,André Rieu比那位中提琴演奏家更正确,更符合他所处的音乐文化语境。


André Rieu安德烈·瑞欧,荷兰小提琴演奏家,演奏华尔兹曲目闻名,其音乐也融合乡村,民俗音乐,表演风格夸张,市俗。尽管很多人对他的音乐嗤之以鼻,但是并不妨碍他的音乐会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时代精神在哪里编辑部
“时代精神在哪里?”编辑部:独立机构,从事独立出版、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