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当万家灯火映照出团圆的温馨,总有一群无名英雄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他们遍布于国家能源集团煤电化运各个产业,护航一体化产业链,保障着能源的稳定供应和生产的正常运行。本系列报道,我们将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生产一线,共同感受新春佳节里这份执着与坚守的力量。
今天正值大年初二,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煤炭板块,探寻那滚滚“乌金”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与光明的。
“乌金”跨山海 温暖至万家
寒消暖至,晨曦微露的神东矿区,于喜庆新春之际更显蓬勃。大年初二,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上湾煤矿,神东人依然奋战在煤炭开采前沿,坚守保供一线。
上湾煤矿作为神东煤炭能源供应的关键力量,矿井深处日夜涌动着保障能源输出的热潮。即便在春节期间,生产作业亦未曾停歇片刻,每分每秒都承载着能源稳定供应的重任。
记者跟着班长郁有明了解今天的重点检修项目
清晨7点半,班前会结束后,工人乘车入井。车辆沿着蜿蜒的巷道缓缓前行,绿色的反光牌在车窗外迅速掠过。抵达上湾煤矿综采二队22106工作面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倾斜长度达331.8米、走向长度为4157米的长方形采煤现场。班长郁有明手中攥着当日的检修工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项任务。“今天主要有4大项检修任务,52个小项,这些检修内容必须在四个小时内完成。同时要做好记录和对比工作,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不能给生产留隐患。”
早班的检修工作至关重要,不仅需要对中班和夜班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全面整改,还要对设备的各环节进行故障排查,摸排其它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检查项目众多,有需要目测的、有需要点检的、有需要用到仪器的……
随即,郁有明迅速分配任务:“杨帆,你去检查采煤机的电气系统,务必仔细排查线路连接和控制器状况;贾芃负责液压支架的液压系统,看看有没有漏油和压力异常的地方。”众人齐声应和,随即四散开来。
对采煤机和摇臂的检查是今天的重点项目,郁有明和队友一同上手。站在巨大的采煤机面前,郁有明攥紧截齿,使劲下拉,滚筒随之转动。“听声音有没有异常,这是检查的第一步。”郁有明侧耳倾听,随即又取出工具敲打了起来。
班长郁有明现场放油检查采煤机油样状况
“润滑系统是设备重要的组成部分,油液的质量直接影响设备的性能。”说着,他打开设备,现场放油查看,“这个油样没有发黑,黏稠度也还可以,暂时不需要更换。”郁有明用手指蘸了点油液看黏稠度,放心地说道。
今天的另一个检查重点是煤机高压电缆插头绝缘监测,它是采煤机供电“主动脉”,检测方式是遥测绝缘。
狭小的空间内,密密麻麻的线路和复杂的控制器让人眼花缭乱。郁有明小心翼翼地检测着每一根线路:“设备就是我们的战友,只有把它们照顾好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
不远处,贾芃蹲在液压支架旁,仔细查看液管破损等异常状况,他眼睛紧盯着压力表,检测压力表与控制器显示数值是否相符。“一切正常,没有问题!”贾芃放心地说道。
“这链条有点松了,得调整一下。”
“这声音有点沉闷,可能是轴承缺油,得加点润滑油。”
……
在这略显昏暗的采煤工作面,工人的身影忙碌而有序。
一切准备就绪,要抓紧时间生产了。
随着“叮,设备启动,工作人员请注意……”的声音响起,这座高达4.2米、重达130吨的采煤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滚筒高速旋转,锋利的截齿切入煤层,煤炭如黑色的潮水般汹涌而出。在这深幽的矿井之中,采煤机的轰鸣声、液压支架的移动声、刮板输送机的运转声交织、融合在一起,奏响了新春能源保供的欢乐乐章。
神东煤炭上湾煤矿3米高的采煤工作面一天可以采煤4.5万吨
看着眼前煤流滚滚,上湾煤矿综采二队党支部书记、队长苗玉春感慨:“我们每天能割19-20刀,采4.5万吨煤炭,春节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的每一刀煤都将搭乘钢铁列车,跨越山川湖海,温暖万千家庭。”
这一天,在170公里之遥的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也正洋溢着与神东煤炭上湾煤矿如出一辙的火热氛围。
吊斗铲、电铲持续高位运行、轰鸣如雷;矿用自卸卡车开足马力、川流不息……新春佳节坚守岗位不懈,只为稳生产、保安全。
在矿区道路上川流不息的矿区自卸卡车
黑岱沟露天煤矿作为国家能源集团能源保供一体化核心区域的主力煤矿之一,已高效运行近30年,每一铲煤都承载着温暖千家万户的使命,因此,全年保供不停歇就是常态,特别对采掘、运输岗位上的职工来说,春节假期和平日没什么不同。
上午9时,采掘队运行三班电铲司机菅永华和副司机刘铸元乘坐着中巴车,抵达了矿区南部煤沟作业区。相比外界,矿坑明显更加寒冷,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瞬间冻红了他们的脸颊,他们迅速整理好工装,戴好劳保手套,熟练地走到1号WK—35电铲履带旁,开始了每日必不可少的设备点检。
电铲司机菅永华和副司机刘铸元点检设备内部回转部件
从远处看,巨大的电铲旁,菅永华和刘铸元就像两个“红色小点”,和“蓝色小点”的检修人员一起按照点检流程认真地检查着电铲的每一个环节——从作业台阶环境到设备主体、从电铲外壳到内部系统,他们依次确认了20多类关键部位的完好情况。
电铲司机菅永华和副司机刘铸元点检设备外壳情况
“轰轰轰……”10时整,进入电铲驾驶舱的菅永华按下设备启动键,“钢铁怪兽”抖动起来,随后立即归于平稳。刘铸元坐在菅永华身后的长椅上,密切关注设备运行状态。
“矿调指挥中心,1号WK—35煤铲点检完成,可以派车作业了。”
“收到,马上派车。”
电铲司机菅永华操作电铲作业
10多分钟后,一辆辆矿用自卸卡车如长龙整齐停在距离电铲100米的地方,又随着电铲一声刺耳的鸣笛,最前面的矿用自卸卡车缓慢行驶,倒行至电铲铲斗下。此时,菅永华操作操控手杆将铲斗精准提升至15米,而后旋转、落产、采掘、再提升、再回铲,稳稳地将乌黑发亮的煤炭装满整个卡车厢斗……周而复始,装满一辆辆矿用自卸卡车。
11时40分,煤沟作业面经过长时间作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洒块,为保障安全生产急需进行清理。
“李工,1号WK35电铲退铲,需要处理一下工作面。”菅永华拿起对讲机联系工务队的装载机司机,随后操作电铲缓慢后退并停机,记者也再次有了与他聊天的机会:
“菅师傅,这是你第几年没回家了?”
“连续第八年了,我的家离得比较近,下班开车一个小时就能回去,路远的弟兄们回家要坐火车、飞机,所以每年过年我都主动和领导请缨值班,让路远的弟兄们回家和家人们好好过个团圆年。”
时间飞逝,当最后一车煤炭被运走后,菅永华和刘铸元完成了当班任务,等待小夜班的同事交接工作。这一个班,他们共装载了90车煤炭,总计约13500吨原煤,能够保障约13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所需。
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洒向矿区,菅永华和刘铸元踏上了回家的路,他们虽然满身疲惫,但心中却充满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