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百战雄狮
自明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就成了邻居。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两国之间仍然有着绵延四千多公里的边界线。
中国和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首先,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掌握着重要的国际话语权;其次,中俄两国都拥有广袤的领土,战略纵深巨大;最后,两国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走向影响着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
当前,俄罗斯深陷乌克兰冲突,中国是否应该、以及如何援助俄罗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在我看来,相比于俄罗斯战败,中国更应该避免被卷入冲突的漩涡。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迎来了历史上的蜜月期。要知道,无论是沙俄帝国还是苏联,都曾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历史上,中国在与俄罗斯的交往中屡屡处于下风,甚至丧失了大片领土。然而,近年来,中俄关系持续升温,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好感度也不断提升。
当前,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日益加剧,这使得中国国内“联俄抗美”的声音越来越高。部分观点认为,俄乌冲突的爆发更加凸显了中俄合作的重要性,中国应该对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帮助俄罗斯渡过难关,共同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甚至有极端声音将持不同意见者打成“汉奸”或“间谍”,试图用情绪化的表达压制理性的讨论。
然而,我认为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和冷静的态度看待中俄关系。中俄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中俄关系与各自对美关系之间的联系?
正当中国舆论场对此争论不休时,部分俄罗斯精英人士已经对中俄关系做出了“理性”的解读。俄罗斯著名政治家、前伏尔加格勒市长康斯坦丁·卡拉切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中俄关系做出如下定义:
“中国人既不是我们的盟友,也不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只是恰好在同一个路口的旅伴。”
卡拉切夫认为,在乌克兰、伊朗以及朝鲜半岛核问题等一系列国际议题上,中俄之间并没有保持绝对的一致,甚至存在分歧。
在很多人看来,卡拉切夫的言论过于刺耳,不利于中俄友好关系的发展大局。然而,这或许恰恰反映了部分俄罗斯政治精英的真实想法。
同时,卡拉切夫的表态也印证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回顾历史,中俄两国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友好关系屈指可数。早在明朝末年,俄罗斯哥萨克就入侵了中国黑龙江流域,蚕食中国领土、屠杀中国边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因此,中国曾用传说中的恶鬼“罗刹”来称呼俄罗斯人。
清朝康熙年间,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将俄军暂时驱逐出外兴安岭地区,但俄罗斯从未放弃对中国领土的野心。
到了近代,随着清朝的衰落,俄罗斯对中国的侵略变本加厉。从西北到东北,俄罗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此,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发出“亡中华者,其俄罗斯乎”的感叹,表达了对俄罗斯侵略的担忧。
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俄罗斯具备了直接威胁中国腹地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罗斯仅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当时,俄罗斯人口将近2亿,而中国人口约为4亿,双方人口差距并不悬殊,但在武器装备方面,俄军却占据了绝对优势。如果不是其他列强的牵制,俄罗斯很可能会侵占中国东北、新疆以及内外蒙古等地,后果不堪设想。
沙俄帝国灭亡后,苏联建立。然而,苏联在肢解中国领土方面更进一步,在外蒙古问题上,苏联的插手最终导致外蒙古脱离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一度十分友好。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然而,这种友好关系仅仅维持了不到十年。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中苏关系急转直下,最终爆发了边境冲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试图融入西方世界,然而北约的东扩以及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的颜色革命,让俄罗斯意识到西方国家并不可靠。在西方的打压下,俄罗斯被迫转向东方,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共同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挑战。
由此可见,当前中俄关系的友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罗斯实力相对衰弱,以及在地缘政治上面临孤立。尽管俄罗斯的领土横跨欧亚大陆,但俄罗斯始终认为自己是欧洲国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俄罗斯始终无法真正融入欧洲,因此只能将目光转向东方,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根据官方表述,中俄互为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双边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中占据优先地位,具有高水平和特殊性。
在军事领域,中俄两国从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高端武器装备采购和技术转让,到高级军事指挥人才的联合培养,一系列合作都体现了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中俄两国关系如此友好,而且都面临着美国的打压,为什么不干脆结成军事同盟?或者至少中国应该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帮助俄罗斯尽快摆脱乌克兰泥潭?毕竟“唇亡齿寒”,如果俄罗斯倒下了,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中国?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前文所述,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应该被简单化,应该进行更加全面、更加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俄罗斯之所以发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是为了弥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地缘安全困境,试图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两个斯拉夫兄弟国家重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像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所说:“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将不再是一个帝国。”
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问题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未来命运。如果俄罗斯取得胜利,将获得重新崛起的资本;如果俄罗斯失败,将被彻底挡在欧洲之外,甚至面临二次解体的风险。
目前,俄罗斯深陷乌克兰冲突,尽管在军事上仍然占据一定优势,但想要彻底控制乌克兰,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俄乌两国之间的仇恨,也随着战争的持续不断加深。
如何才能改变俄罗斯目前的困境呢?答案似乎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直接介入冲突。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中国如果选择军事介入,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地区和全球战略平衡。
然而,中国会军事介入俄乌冲突吗?答案是否定的。俄乌冲突爆发至今,中国并没有向俄罗斯提供任何军事援助。俄罗斯也不得不向伊朗、朝鲜等国寻求武器弹药方面的支持。
中国深知,乌克兰问题并非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俄罗斯是否能够控制乌克兰,并不能解决中国自身面临的根本问题。相反,如果俄罗斯真的消灭了乌克兰,并因此实力大增,对中国来说未必是好事。正如前文所述,当前中俄关系的基础是俄罗斯实力相对较弱。
尽管当前中美关系面临挑战,存在着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风险,但中美之间仍然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往来。中国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涉及数亿人口的福祉。
如果中国选择军事援助俄罗斯,甚至与俄罗斯结成军事同盟,必将导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全面倒退,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那么,俄罗斯能够提供什么,来弥补中国因此遭受的巨大损失呢?答案是地缘政治利益,例如:开放中亚地区,与中国合作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些举措将为中国东北、西北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然而,事实是俄罗斯并没有在这些方面做出实质性的让步。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利益上的姿态相当保守,中亚地区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远东地区的合作仍然停滞不前。要知道,在2022年6月之前,中俄两国之间甚至没有一座跨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大桥。
显然,俄罗斯对中国抱有疑虑。他们担心,如果中国劳动力大规模参与远东地区的开发,将会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最终导致中国收回历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割让给俄罗斯的领土。
因此,俄罗斯对中国始终保持着戒心,不愿意在地缘政治利益方面做出让步。他们担心,一旦失去对远东地区的控制权,将会对俄罗斯在亚洲的地缘政治地位造成冲击。
因此,即使在乌克兰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俄罗斯仍然在历史问题上对中国“旧事重提”,例如:高调纪念《瑷珲条约》签订以及“达曼斯基岛战役”。前者导致中国失去了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后者则是中苏之间爆发的一场边境冲突。
在当前中俄关系总体友好的背景下,中国已经尽量淡化历史恩怨,但俄罗斯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触碰中国的历史伤疤。
俄罗斯不愿意在地缘政治利益上做出让步,反而在俄乌冲突中算计中国,这实在令人感到可笑。
当前,美国是乌克兰最大的军事援助国,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遭受的损失,很多都是由美制武器造成的。然而,直到今天,俄罗斯仍然没有与美国彻底翻脸。这场战争不仅没有削弱美国,反而让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首先,在能源领域,由于俄罗斯被西方国家制裁,美国趁机填补了俄罗斯留下的市场空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次,在地缘政治方面,原本已经“脑死亡”的北约组织被重新激活,美欧关系得到加强,欧洲国家更加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共同对中国进行围堵。
更为关键的是,俄罗斯始终不敢对美国采取实质性的报复行动,例如:切断北约组织的援乌通道,或者攻击北约军事顾问。尽管“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毁,所有人都知道是美国人所为,但俄罗斯却不敢对此做出强硬的回应。
显然,俄罗斯并不想与美国彻底撕破脸,俄乌冲突的本质也不是反对美国霸权,俄罗斯只是想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的领土和利益。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如果俄罗斯自己都不愿意与美国决裂,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中国卷入俄乌冲突呢?如果中国选择军事介入,而俄罗斯却突然抽身而退,将中国独自留在对抗美国的最前线,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正如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所说:“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回顾历史,俄罗斯在外交政策上反复无常,毫无信用可言。
2019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普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聪明的猴子会坐在山上,观察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很明显,俄罗斯希望看到中美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如果中国真的面临危机,俄罗斯是否会伸出援手?我认为,只要俄罗斯不趁火打劫,就已经是万幸了。
俄罗斯自诩为国际象棋高手,然而其实力已经无法支撑其野心。尽管俄罗斯已经江河日下,却依然抱着“大国梦”不放,就像一个破落贵族,明明已经穷困潦倒,却依然保持着奢靡的生活方式。俄罗斯试图在欧洲问题上维护自身利益,却不愿意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做出让步,最终只会落得两面不讨好的下场。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确实需要与俄罗斯保持合作关系,但同时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重蹈覆辙,陷入“无偿援助”和“被俄罗斯利用”的陷阱。国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中国最多只能保证俄罗斯不至于崩溃,但绝对不能被俄罗斯拖下水。
相反,中国应该在中俄关系中掌握主动权,努力拓展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推动俄乌冲突早日结束,实现地区和平稳定,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在反对霸权主义和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道路上,俄罗斯虽然不是中国的盟友,但却是可以合作的伙伴。
中俄关系既不应该被刻意贬低,也不应该被过度拔高。中俄之间并非“唇亡齿寒”的关系,仅仅是恰好处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已。
(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