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身高问题
一直都是家长关注的重点
补钙、吃营养品
已经不能缓解家长们的焦虑了
于是有的家长带着
自认为“身材矮小”的孩子去打生长激素
也就是俗称的“增高针”
身高不够
真的可以打针来“救”吗?聂女士的儿子今年11岁,身高142.5厘米。尽管平时胃口不错,运动量也不小,但是这两年在身高监测时,聂女士发现儿子比同龄的孩子个头偏矮。聂女士有点焦虑,听说有人给孩子打“增高针”,她也动了心。可是却遭到了丈夫的反对。与聂女士想法类似,浙江的姜先生也想给孩子打“增高针”。他女儿今年13岁,身高161厘米,按说这是很正常的身高,可是小姑娘的同学朋友普遍个子比较高,看着女儿在班里总是坐在前排,姜先生有些着急。
家长们所说的生长激素针,医学上叫作生长激素替代治疗,是对生长激素缺乏人群进行的医疗手段,通过给这部分人群注射生长激素的方式,刺激骨骼生长,从而达到增高的目的,适应证范围内患儿,每年可以长高8到12厘米,所以也被称为“增高针”。
经过医生全面检查,聂女士的儿子身高略低于同龄儿童,但是骨龄偏小,还有自然长高的空间;姜先生的女儿出生时是早产儿,确实应该密切观察身高情况,但她身高161厘米,在正常范围,年龄13岁,骨骺线已经基本闭合。两位青少年都不适合打“增高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罗飞宏表示,生长激素虽然是正常人体需要的一种激素,但不是谁都可以打的。在用生长激素前,必须接受规范的医学检查,包括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脑垂体核磁检查等。专家介绍,“增高针”如果使用得当,确实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身高,效果好的可以每年长高8到12厘米。那究竟哪些人群可以使用?会不会有副作用?不符合条件的人群,如果打了“增高针”,又会有什么后果?医生介绍,考虑使用“增高针”,首先有两个前提条件:北京市海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和岚建议,家长可以用绘制身高曲线的方式监测孩子的身高增长情况,每1至3个月测量一次。如果孩子的身高增长速率是正常的,身高也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第十百分位以上,就不用太过焦虑。如果孩子骨骺线还没有接近闭合,且身高在同龄同性别儿童中属于第十百分位以下,就需要继续检查,看是否符合打“增高针”的适应证。患者经过系统检查,属于适应证范围,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是安全有效的。但是也有一些人群,虽然身材矮小,却不能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否则后果严重。医生介绍,如果患有一些遗传综合征,比如布鲁姆综合征等,其本身有产生肿瘤的风险,是不能使用“增高针”的,可能会加速肿瘤的生长。有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增高针”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也是不能使用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们对于“增高针”普遍存在两个误区: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5.7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63.5厘米。一个人的身高70%取决于遗传,30%取决于后天因素。后天因素主要是指运动、营养、睡眠等。专家提醒,家长应该合理预期孩子的身高,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虽然家长不用过于焦虑孩子的身高问题,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医生介绍,有部分家长存在一个误区,总是用自己当年的发育年龄来判断孩子的发育年龄。即使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家长还盲目乐观,以为还没到发育期。专家提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发育期普遍提前,女孩8岁,男孩10岁就开始进入发育期。此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身体情况,定期测量。对于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低于5斤的儿童、生产过程中出现窒息等情况的儿童,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必要时带孩子到医院内分泌科进行检查,以免错过孩子长高的机会。
来源:央视新闻
投稿邮箱:hnqingn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