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诺会成立三十载以来,
与山的互动数不胜数,
我们走过了无数的山峰,
在群山中留下了独属于山诺的那份印记,
如今,让我们再次回首过去,
重新拾起山诺与群山的故事,
但这次,故事的主体将不是我们,
而是群山,博闻录,由此应运而生。
作为山诺新媒体部的“每月一山”栏目,
我们将在每个月的中旬
发布一座与山诺相关的山峰的介绍,
这个栏目的第一座山,
我们先从一块石头说起……
文 | 丹霞
图 | 雪鸮 等
西山鬼笑石
提起北京城周边的山峰,最出名者莫过于西山。在北京城区随便挑个路人,问他西山在哪,他都会不假思索的指向西边的那群山峰。
那群山峰?实际上,所谓西山,是一大群山峰的统称,与其称之为“山”,不如以“山脉”为之冠名。这里引用光绪《顺天府志·山川志》的记载:“宛平县山,城西三十里曰西山,总名也。” 这个“总名也”,就很明显摆明了“西山”这个名称的性质,作为一个统称——
所以,我们这个系列在谈及西山时,不会单独地把西山单列出来讲,而是讲“西山山脉”这个大集合中的一个个子项,将“西山”这个概念解构再解构。而我们今天要聊的鬼笑石便是子项之一。
▲
光绪十二年(1886年)《北京郊野圖》中绘制的西山形象
西山的“群山”形象在此时就已经被表达得非常明显
鬼笑石所在的位置,常被人称为“小西山”。这条位于西山最前端的山脉,南起福寿岭、北抵百望山,横亘在北京市区的边缘,是狭义上的“西山”,其构成了海淀与石景山、门头沟等区的天然分界线,属于当之无愧的“拱峙畿右”之山。
从卫星图上看,小西山的形状很特殊,受多条断裂带控制的它在地表隆起成一个巨大的“X”,鬼笑石便位于小西山“X”形东南端的支脉上,处于海淀、石景山二区分界线附近。
▲
鬼笑石在小西山中的位置(制图/丹霞)
很多人最早听说“鬼笑石”这个名字,可能是在小红书等平台的机位推荐上,这块海拔473米的石头坐落于香山与八大处之间的山脊线上,攀登难度不大,同时还是俯瞰北京城的好地方,很难不引人注目。
当华灯初上之时,北京城的街道纹理脉络随着亮灯而在大地之上铺开,一幅巨大的京城夜景图就这样呈现在登山者面前,令人震撼,而到了日出时,鬼笑石则正好面朝东侧,又成了观赏京城日出的绝佳位置,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鬼笑石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
(请横屏观看)
▲
在鬼笑石拍摄的京城夜景图(摄影/雪鸮)
实际上,鬼笑石并不能称之为一座真正的“山”,其仅仅只是位于西山东坡上的一处标志物而已,小西山的南段支脉在这里曲折向上,突起为一座海拔509.8米的山峰,在地图上被标注为“(大)白塔山”,而鬼笑石,则是白塔山东侧山坡上突起的一部分,因其视野较好而被人熟知,后来其名气逐渐盖过了白塔山,成为了这块山头的统称,因此本文才会将其单列为一座山。如果代入到生物学中的“界门纲目科属种”,鬼笑石的“种属”就类似于“太行山脉-西山山脉-小西山-白塔山-大白塔山-鬼笑石”,只是白塔山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是白塔山主体大白塔山的一部分。
提到“鬼笑石”,有人可能会被其独特的名字所吸引,至少笔者最早注意到这个地名就是因为这个名字,“鬼笑”,是什么样的石头能把鬼给逗乐了?
翻来覆去各种资料,最终笔者仅在百度百科上找到一个相对说得通的解释,很多文章都是复制粘贴自这个解释,本篇文章也按例将其照搬过来(这个解释的起源可能是来自于西山景区的介绍牌,可信度还是有的),“鬼笑石位于北京香山鬼见愁的东南部……因其位于西山山峰突出部,因此常年大风凌烈,大风吹过鬼笑石,会发出嗖嗖风声,类似鬼哭狼嚎”而得名,也就说鬼笑石其实并不是因为鬼笑了才叫鬼笑石,这个“笑”通的是“啸”,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鬼啸石”,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鬼笑石”,结合鬼笑石的地理位置,这个解释似乎是最合理的一个。
后续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认为这个“鬼笑”不精确,笔者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人又在白塔山的西坡找到过一块“真·鬼笑石”,那块石头结合周遭的植被如同一只小鬼在那嗤笑的侧脸,更符合“鬼笑”的称呼,因此被奉为“真·鬼笑石”,这倒也是一番趣闻。
▲
鬼笑石特写图(摄影/丹霞)
1953年,在时任林业部长梁希的建议下,以小西山为主体开启了浩浩荡荡的西山造林工程,随着1962年西山试验林场的成立,造林工程达到巅峰。
1992年,在林业部的批准下,于西山林场划出一片区域成立国家森林公园,最终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被确定为今白塔山东坡一带,于是大家熟悉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昌华景区就这样成立了,而鬼笑石作为公园中的制高点也逐渐被人熟知,久而久之,爬鬼笑石也就变成了很多人所说的“爬西山”,这里的“西山”指代的便是西山森林公园。
▲
鬼笑石山腰上的花阳松(摄影/丹霞)
作为西山为数不多的古树,花阳松植于清代,目前为北京市二级古树
在鬼笑石上能够俯瞰京城全景,那么同理,在北京城区的很多地方也都可以看得到鬼笑石所在的白塔山的山体,只不过对比小西山诸如天宝山、克勒峪等海拔在600米以上的山峰不太明显而已。
在北林,甚至于北京大部分地区,白塔山最具辨识度的特征便在于其山顶的防火瞭望站及铁塔群(可能是,笔者查不到相关资料),因此要在西侧茫茫群山中找到鬼笑石和白塔山,最迅速的方法就是找到小西山最高峰附近山顶带有建筑物及铁塔的矮峰,其大概率便是白塔山(鬼笑石)。
▲
在鬼笑石上用长焦拍摄到的北林(标注/丹霞)
▲
在北四环拍到的鬼笑石(白塔山)(摄影/丹霞)
对比西山其他山峰,鬼笑石及白塔山最具辨识度的特征就是山顶的铁塔
这里曾经是河谷
既然谈到石头,就绕不开石头本身,在撰写这篇文章前,我脑海里就曾冒出过一个神奇的想法:鬼笑石的岩性是什么?
抱着这个疑问,我曾在撰稿前再次登顶过鬼笑石,试图了解这座山是由什么岩石构成的,沿着石和水泥制成的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一块又一块颗粒微小、隐约带点平行层理的岩石横卧在台阶两侧,砂岩、还是砂岩,不同色调的砂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化着,遍布在白塔山(鬼笑石)的东坡之上,整座白塔山就是一座由砂岩组成的山峰。
▲
石盒子组的红色砂岩(摄影/丹霞)
让人恍惚间以为来到某个丹霞山地中
回去后,查阅地质图,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整座白塔山的东坡,包括鬼笑石在内自下而上发布着三组以砂岩为主的地层,分别为石盒子组、双泉组和杏石口组,横跨二叠系、三叠系两个地质时期(“系”一般用于形容地层)。
其中,位于最上层、形成于晚三叠系的杏石口组厚度最小,仅30余米,分布于山峰顶端,海拔473米的鬼笑石,便属于杏石口组的砂岩,颜色以灰黑色为主。而到了山腰,双泉组的灰绿色岩屑砂岩构成了道路两端岩层的主体,偶尔还可以见到些具有明显层理且被风化得支离破碎的板岩,继续往下,开始可以看见些紫红色的砂岩,与双泉组整合接触的石盒子组逐渐出露,其肉红色、砖红色与紫红色的砂岩成为了崖壁上岩石的主体,不同层理间颜色的变换让人不经意间以为来到了某座丹霞地貌的山峰上,两组地层在山麓交替出现,一直延伸到山脚的第四系沉积物边缘。
▲
鬼笑石周边的地质分布图(标注/丹霞)
底图出自于地质云平台,全国1/25万地质图(cgs.gov.cn)
有趣的是,这三组构成鬼笑石山体的主体地层,其皆呈现出内陆盆地河流相沉积,又在地层内部表现出粗-细的旋回变化,这种特征在最底下的两组地层中较为明显:石盒子组与双泉组的厚度均可达到200米,沉积较为深厚,长期稳定的沉积环境使得其由砾岩向粗砂岩再向细砂岩转变的过程得以展现出来;至于最上层、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的杏石口组,其沉积年代较短,地层较浅,这种特征也就并未展现得特别明显,但仍然有砾岩向砂岩的转变趋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鬼笑石山体上自上而下拍摄的几组岩石(摄影/丹霞)
从左到右分别是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砂岩、砾岩、红色层状砂岩
(岩性为笔者个人判断,仅供参考)
为什么杏石口组的沉积物会如此浅呢?很大可能是因为进入侏罗系后燕山运动的兴起打破了这种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在杏石口组之上,自鬼笑石往北到香山一带,还分布着早侏罗系时形成的南大岭组地层,这组地层以基性火山喷出岩为主,厚度在200-500米之间,说明在进入侏罗纪时,燕山运动曾导致古西山一带发生过剧烈的火山喷发,这或许是杏石口组沉积物被打断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来试着想象在这次火山喷发之前古西山一带的地质环境:在二叠纪时,这里曾深居内陆,一条河流流经这里,在积年累月的冲积下终于在河道两侧开拓出宽广的河谷,河谷的两岸水草丰美,长期稳定的地质环境使得河盆内沉积了巨厚的泥沙,期间虽然气候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但对河流本身的沉积影响不大,石盒子组与双泉组就这样形成了;但到了三叠纪中期,随着造山运动的兴起,这片河谷隆起成山峰,原先稳定的沉积环境被打破,剥蚀作用成了外力的主体,这座山峰随着河流的侵蚀逐渐被夷平,新的河流在夷平面上继续沉积,与原先的沉积层形成不整合接触面,并在此之上发展出了新的河谷与沉积层,即杏石口组;但好景不长,进入侏罗纪后,燕山运动导致的火山喷发使得炙热的熔岩覆盖住了原先的河谷,杏石口组的沉积被打断,于是就有了如今的地层组合。
在侏罗纪后,这里又发生了多轮地质旋回,直至新生代,喜山运动的进行使得沉寂的地质构造再次被激活,原先积累的地层得以随着小西山而隆起,在长期的剥蚀作用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白塔山与鬼笑石。
▲
由鬼笑石山体分岔出的一条山脊(摄影/杨白丁)
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鬼笑石(白塔山)才演变为如今的模样
从白塔山到青龙山
在查阅鬼笑石相关资料时,笔者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在方志材料上,无论是1991年的《石景山区地名志》(鬼笑石位于二区交界处)、1992年的《海淀区地名志》还是1996年的《海淀区地名录》,皆没有关于“鬼笑石”的任何记载;而在实际采访中,许多老户外爱好者此前都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仅知道这个名字在近几年才爆火;至于在网络上,最早出现“鬼笑石”这个地名的则是2001年关于“香八拉”的一篇游记上,再往后一直到2010年,网络上关于鬼笑石的资料屈指可数。
这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笔者收集不到任何早期关于鬼笑石的记载,当然,资料的空白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这说明“鬼笑石”这个地名出现的时间可能不超过三十年,也只有此,其在纸面材料以及早期互联网上才会没有留下一点印记。
▲
2024年元旦,众人在鬼笑石上观赏日出(摄影/陆行玑)
顺着这条思路,笔者开始对网络上关于鬼笑石的资料进行大检索,终于找到这样一则材料,据其所言,鬼笑石所在的白塔山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曾有豹子出没,故这一带在当时俗称为“豹窝岭”,随后一直到九十年代初,“鬼啸石”的称呼才开始在出现并流传,后因为有人将“鬼笑石”三字刻于石上而被谷歌地图收录,鬼笑石作为地名才渐渐普及起来,因此有“先有鬼笑石,后有西山园”的说法。
这个解释似乎是目前最说得通的,因为在鬼笑石上的确有其所说的石刻,落款时间是1999年4月10日,这个时间恰好接近于“鬼笑石”最早在网络上出现的时间,至于落款人“SYZ”,似乎是一位经常攀登西山的户外爱好者,笔者在前往鬼笑石的台阶边便曾见到过其落款的其他石刻。
▲
鬼笑石上“SYZ”的刻字以及山腰上其的其他刻字(摄影/丹霞)
鬼笑石这个称呼之所以能够普及,除了地图软件的功劳外,在早期互联网中关于鬼笑石的帖子或介绍里,都离不开“香八拉”的身影。所谓“香八拉”,实际上是香山到八大处之间山脊的拉练线,鬼笑石则是其中的重要节点,很多户外爱好者在经过这个地方时都不免被其独特的地名与极佳的视野所吸引,石刻的存在又使得其名称得以传播开,此后,随着2011年西山景区将鬼笑石开发成观景平台,“鬼笑石”这个地名就这样进入了大众视野。
▲
站在鬼笑石上拍照的老人(摄影/丹霞)
除了前面评论中提到的“豹窝岭”外,传播度更广的“白塔山”似乎也是该地比较早期的称呼。可惜的是,关于白塔山的线索同样少之又少,《海淀区地名录》中只收录了大、小白塔山的海拔信息(小白塔山是白塔山南端突起的另一座小山峰,海拔438.6米)而无任何介绍,国家地名信息库中也仅用“因其形似白塔,故名”对其山名来源进行简要的介绍。
可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白塔山的山顶都不像一座白塔,对比之下,山上曾有白塔的说法反而更具有说服力,但如果真有白塔,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呢?笔者翻阅了历代《顺天府志》与《宛平县志》中关于古迹的记载,都没有找到关于白塔山顶“白塔”的一点线索,倒是在距离白塔山顶东南约1公里的小白塔山边,有一处叫“塔院”的地方,这里便曾建有三塔,似乎是最符合白塔山上有“白塔”这个说法的地方,不过,二者之间是否有关联,已无考,白塔山的线索也就就此中断。
▲
在北林拍摄的白塔山及鬼笑石平台特写图(摄影/丹霞)
有没有一种可能,有人把山顶的建筑误认为是白塔所以才叫白塔山呢?
鬼笑石一带更早的称呼,笔者认为最有可能的是青龙山。关于“青龙山”的地名,在海淀与石景山二区的地名志中都皆有收录,有趣的是,两区关于山峰的介绍基本相同,但却指代了两处不同的山头(石景山区指代的青龙山便是小白塔山),这种情况说明青龙山很有可能是该区域群山的一个统称。
查阅“青龙山”名称的来源,称其“因山形如龙,岩石色青得名”而得名(《海淀区地名志》),且又名“香山南坡”(《石景山区地名志》),其概念涵盖了香山往南一整片山脊的区域,基本可以确定是鬼笑石及白塔山这一带山峰的统称。
在山名来源上,除了上文的说法外,《石景山区地名志》还收录了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青龙山”的称呼是从其别称清凉山演变而来,因为谐音才在民国时改称为青龙山,至于这个清凉山的称呼,可能和隋末卢师与青龙的传说有关,如今在八大处有一处寺院叫清凉寺,其最早便是为纪念卢师而建。
▲
青龙山这个地名最早的出处可能源自于卢师与青龙的传说
如今在青龙山一带仍有“卢师山”的称呼,便是为了纪念卢师
上图出自连环画《卢师收青龙》
鬼笑石与山诺
作为山诺“每月一山”栏目的第一个系列,选鬼笑石来开篇肯定有其特殊的意义,其是近几年山诺举办各种登山活动最多的山峰,如去年2023年至今年年初,山诺就举办了两次夜爬鬼笑石和一次元旦鬼笑石观日出(不包括探路),如此高的活动次数,或许是其他山峰难以享誉的“殊荣”。为什么会选择鬼笑石呢?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当次活动总结推文)
▲
去年一年来山诺三次登鬼笑石的合影(拍摄/zhuang~、雪鸮、李口羊)
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鬼笑石算是离北林最近的但又具有一定海拔的山峰,海拔473米的他就算从西山森林公园东门攀登也需要爬升近四百米的高度,这个强度对于新人算是比较友好的,并且其整体又都位于有人经营的景区中,安全系数有一定的保障,加上其极佳的夜景,几种因素综合下来,使得鬼笑石成为平时休闲活动的首选。
▲
2023年3月18日,山友们在登山道上的合影(摄影/zhuang~)
▲
2023年11月25日,山友们在鬼笑石观景平台上拍照(摄影/雪鸮)
登顶鬼笑石,最常见的出发点便是西山森林公园的东门,从东门登顶鬼笑石的路线主要有三种:最简单的、同时也是耗时最长的一种,便是沿着防火通道绕着山体向上,全程接近6公里,基本全是缓坡,今年元旦观日出后下山便是选择这条路径;比较折衷的路线是先沿着景区大路爬升到海拔约250米的山腰,然后再走台阶路,最后会有一个海拔上升约150米的相对陡的冲刺路段,全程约3.2公里,山诺几次上山都是选择这条路线;最后则是基本全程台阶的速通路线,不计入野路的话,沿着景区台阶最快是走花阳松这条路线上山,全程台阶,长度约2.2公里。
除此之外,还有从香山到八大处的“香八拉”穿越线以及开车到半山腰的休闲线等,不同出发点又衍生出多样的路线,算是比较适合多次攀登、且难度可以自行调整的山峰。
▲
2024年元旦,山友们在观赏完新年日出后从防火通道下山(摄影/丹霞)
在鬼笑石上,山诺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印记。年轻的山友们在这里挥洒汗水、结交友谊,与同伴的欢声笑语伴随着登山的辛苦共同化为了青春年华在山诺的群体记忆,仅供未来再次翻阅、怀念。
在文章末尾,再附上一张在鬼笑石上拍摄的北京城及周边群山全景图为文章收尾。
附图:鬼笑石上山峰标注全景(摄影&标注/丹霞)
(请横屏观看)
出品:
北林山诺会
参考文献:
清·张之洞、缪荃孙总纂:《顺天府志》,光绪十二年(1886年)
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顺治十六年(1659年)
《石景山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编:《石景山地名志》,1991年
《海淀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编:《海淀区地名志》,1992年
《海淀区地名录》编辑委员会编:《海淀区地名录》,1996年
石景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石景山区志》,2005年
地质云平台:全国1/25万地质图,2004-2010年
https://www.sohu.com/a/277915882_391289
https://www.sohu.com/a/667984628_121106842
https://guinness.autonavi.com/activity/2020CommonLanding/index.html?id=default&local=1&logId=&logParams=&gd_from=content&schema=amapuri%3A%2F%2Fcomment%2FcontentDetail%3FcontentId%3DC1303000000793457496%26cpContentId%3D114530001178269390%26from%3D11
特别鸣谢:
审核/丁准泰、杨白丁、杰瑞 等
(本文中的说法仅供参考,如有失误请见谅)
———— senol1994 ————
山路漫 山友伴
来源 | 山诺新媒体 编辑 |丹霞
责任编辑 |亚托莉 审核 | 赵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