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款公函和收据 见证军民鱼水情

时事   2024-10-14 14:54   江西  


    

风和日丽秋意浓。近日,记者来到宁都县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走进馆内,第一个展柜中便陈列着红四军当年留下的筹款公函和筹款收据,这两件红色文物见证了苏区群众支持革命战争、支援红军的深情厚谊,见证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宁都县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的展柜里,珍藏着红军当年留下的筹款公函(上图)和收据(下图)。


筹款公函质地为毛边纸,长27.4厘米,宽31.2厘米,全文180字,毛笔竖行书写,字体清朗俊秀。函右上角盖有“红军第四军之印”,直径8.2厘米,篆体阳刻圆形公章。落款从右至左处分别盖有“朱德之印”“毛泽东印”,隶书阳刻,边长2厘米,两方印章均为隶书阳刻,风格峻朗。另一件是筹款收据,质地为毛边纸,全文36字,毛笔竖行书写,长29.8厘米,宽17.3厘米。


▲游客在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参观红四军的筹款公函和收据。


对于文物来历,宁都县博物馆副馆长曾晨英告诉记者,这两件珍贵文物的发现非常偶然,也是非常幸运。1955年6月,宁都县对坐落于宁都县城胜利路45号的县剧院进行改建。这是一幢殿宇式砖木结构的房屋,进深20余米,可容纳数百个座位。在改建中,木工师傅每拆卸下一根堂内的柱头时,都会用凿子在柱体上敲击几下,凭声响判断该木头里面是否腐朽,若没有空朽便继续用作建材。当木工拆卸下进门右侧第一根柱头时,他照例敲击检测,在敲击至该柱体离地面约1.7米处时,发现有一小块部位发出空洞的声响。木工感到奇怪,用斧头在空洞声处再用力地敲了一下,只见柱体表面油漆剥落,出现4寸见方的嵌缝。他用凿子小心翼翼地撬开镶嵌的木板,看到一个巴掌大的纸包,纸包内有两张纸。他展开一看,是一张公函和一张收据。经仔细辨认后,公函竟为朱德、毛泽东分别以红军第四军军长、党代表名义联名写给宁都县招待处请代筹军需款项的筹款公函,落款时间为2月13日;另一张是红军第四军军需处长范树德写给宁都招待处的筹款收据,落款时间为2月14日。


曾晨英说:“这两件珍贵的文物在木工细心操作下,完好无损地重见天日,揭开了一段红四军下井冈山后,首次在宁都筹款,与宁都人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佳话。”


为打破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会剿”,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转战赣南。2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乘着大柏地战斗胜利的喜悦,第一次踏上了宁都这块红土地。


▲游客在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参观。


红四军进入宁都县城后,毛泽东、朱德、陈毅,以及司令部、政治部机关驻在城西温屋一栋花门楼房子里,接见了宁都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彭澎、王俊等同志。毛泽东向他们介绍了红四军进军赣南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宁都今后的革命斗争作了指示,还要求他们发动群众做好帮助红四军筹集军饷物资等工作,并向宁都县招待处执事们发出了一封筹款公函。


曾晨英说,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宁都人民真心支援红军,大力支持革命。当时的宁都县城只有四五千人,但是宁都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援红军,不到一天的工夫,就筹得大洋5500元,比计划还多筹得500元。另外筹得草鞋、袜子7000双,白布300匹。


而收到筹款的红四军军需处处长范树德,当即给宁都县招待处出具了一张筹款收据。


这期间,因为有了充足的军需补充,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的困顿一扫而光,全军上下面貌焕然一新,士气大振。


1929年2月14日,3000多名红四军指战员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精神抖擞地向着宁都北部和吉安东固前进。


▲图为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航拍图。


文物穿越浩瀚历史,烛光点亮光明未来。如今,这两件珍贵的文物,静静地走过了95年历史岁月,它见证了红军转战赣南途中在宁都筹款的方略,见证了红军纪律严明的优良作风,更见证了党和红军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征程中的初心使命。


透物见史、感悟精神。曾晨英表示,他们将深入挖掘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使红色文物绽放更加闪耀的光芒,让文物承载的革命故事教育更多人。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吴明河 肖靓 曾嵘峰 李丹
编辑:彭霭霞

编审:雷旭华

审核:李能玲 曾嵘峰

监制:温新民 廖鸿鹏

点击下方“”+分享

让更多人看到

↓↓↓

今日宁都
传递权威信息,倾听民生民情,展示秀美宁都,共话振兴发展,今日宁都,带您走进宁都,了解宁都,爱上宁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