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一)

美体   2024-10-29 14:46   吉林  

《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共同”的重要思想,明确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数千年来,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今天,我们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实现“大一统”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历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时代之问,为我们准确认识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底”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家史”明确了立场和路径,既是对传统中原王朝史观、汉族中心史观的重大超越,又是对西方单一民族国家理论的重大超越。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从中华民族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准确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文来自《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闵言平:《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回响,是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仔细察看大同云冈石窟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重要论断和要求,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记忆,强调了对中华民族史整理和研究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越是强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就越多,从而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早在先秦时期,华夏大地上生活着的中华民族先民,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在这一格局下,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不断加深。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元明清,每一次大统一都比上次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强、吸纳进来的民族更多。特别是清朝彻底结束了农耕和游牧两大地带数千年的分分合合,砥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为中华民族在近代从自在走向自觉奠定了基础。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等,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历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松赞干布、康雍乾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代表;胡服骑射、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改革、唐蕃会盟等,都是各民族共有的历史佳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许多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建立政权,比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契丹人建立的辽,女真人建立的金,还有吐蕃、南诏、大理等。这些政权实现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经过各个朝代、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最终写就了源远流长、光辉灿烂、赓续不绝的中华民族史。

通观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这个大一统的组成部分。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维护多民族的大一统,并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先秦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朝人说“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隋朝人说“协同内外,混一戎华”,元朝人说“天下一家,一视同仁”,这种维系统一、各族一家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精神共识。纵观古今,“大一统”思想不仅是汉族政权,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倡导、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皇皇二十四史中,《魏书》《周书》《北齐书》《辽史》《金史》《元史》皆为少数民族政权而写,集中展现了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认同。“大一统”作为深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共同社会理想和政治价值,积淀成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这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一脉相承、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统一多民族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大重要财富,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优势。我国悠久历史的传承与赓续离不开各民族的参与和贡献。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了解和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斗。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开栏的话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特别是领会其中的创新理论成果,本报与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共同开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专栏,系统解读这次会议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认识,以期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会议精神的创新点、政策的着力点、工作的发力点。敬请关注。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处小小的土坯房旁边的院子里,摆着一口大锅。街坊邻居办喜事时都来借这口锅,图个吉利。原来,这口不寻常的锅叫“团结锅”,是新疆阿尼帕妈妈给她的20个来自6个民族的孩子煮饭用的,也“煮”出了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阿尼帕妈妈生养了9个孩子,又收养了不同民族的11个孩子。她最不喜欢听别人问哪个孩子属于哪个民族,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这个大家不分民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1988年,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的论断,得到广泛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强调各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总书记的这些论断,是对五千年中国历史的精辟概括,也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我国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大家庭,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自然结果。纵览民族发展历史,各个民族起于多元,源于本土,互相吸收,有存有亡。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团。这5个民族集团都源自中国本土,在一定区域内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各民族间不断进行迁徙、散居、通婚等各种形式的交流,血缘逐渐融合,从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多数民族都是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而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单元。比如,回族主要是唐宋以后由来自西亚和中亚的穆斯林与中国的汉族等民族相融合而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也有些民族因为战乱、环境恶化等原因,并入了其他民族,或组成新的民族。比如突厥部落灭亡,四处迁徙,与当地部落相融合,形成了我国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民族。

  在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大家庭中,把我国各民族密切维系在一起的纽带主要有6个。一是地理上相对封闭。中国的东西南北周边地带分别是山林、大海、高山、戈壁、草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区域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二是分布上交错散居。经过长期发展,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的独特分布格局,特别是许多民族在同一地域内交错散居,密不可分。比如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省,39万平方公里地域内生活着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等26个民族。三是政治上团结统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国家长期统一,密切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反过来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四是经济上相互依存。各民族因生活地域、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在经济上产生了很强的互补性,形成了十分频繁的经贸交流。最有名的是“茶马互市”和“马绢交易”,大家交换马匹、茶叶、织物,各取所需。这种经济上的客观联系也为各民族关系日益紧密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文化上兼收并蓄。几千年来,中原文化向周边辐射、传递,特别是儒学思想的传播,汉字的广泛使用,对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大促进作用。各民族的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原,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例如用的桌椅、旗袍,吃的黄瓜、火锅,都与少数民族的贡献密不可分。六是情感上相互亲近。各民族在密切交往交流的过程中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对南中少数民族推心抚慰、唐代文成公主入藏结姻,都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正是这种相互亲近的感情,更好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大家庭历经战火洗礼与时光打磨,6个纽带日益牢固。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的命运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经过28年浴血奋斗,推翻了内外敌人,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空前团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携手走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基础日益深厚、纽带愈发牢固。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祖国最强盛。在前进的道路上,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动摇众志成城的中华儿女建设强大祖国的坚定信念,都不能阻挡紧密团结的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步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必将越来越灿烂!

信息来源转载:中国民族报

初审:张莹

复审:蔡丽威

终审:姜德丰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松原市中医院订阅号
松原市中医院订阅号,实时发布院内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