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你就依着你所学的教义,依着经,圣教量,依着佛所说的。
就是依着一部《心经》都可以,你把《心经》背熟了,你想《心经》怎么说的,一切相跟空差不多,“色不异空”;再进一步说,“色即是空”。
空的意思,就不要你在相上起执著,在相上不起执著。
平常在你修行观想当中,一个断、一个常,这两种知见,平常的你经常这样观想。
色、心二法,心法又分受、想、行、识,把五蕴就说成色心二法,千万别把五蕴当成是我,五蕴非我。
一定要修行最起码要离开你的蕴,离开你的境界相,离开你的妄想心;如果这个离不开,你修什么都危险。
这是说假使你不能修真如三昧,直心观你的心性,你会着这些魔的。
若有明教义的善知识,还不说他怎么有神通、怎么证得果位了,他能够对教理通达,教理通达了,他能辨别是非。
为什么我们要学?因为我们现在近百年来,大概坐禅的很少学教理的,学教理而后坐禅的,当然他自己明了了。
依靠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很难哪!
现在你上哪儿去,没有这个福报了,遇不着善知识了,明白教理的都很少了。
那你怎么办呢?你就自己研究教理。
你先修信心,不要想高深的,想顿悟成佛啊,离着太远了,你先别着魔就很好了。
特别初发意的菩萨,在你修行过程当中,前途的道路坎坷得很,不是很平静的,还有你过去的宿业给你做障碍,病苦的恼害,事事不如意。
你发了心到这个道场住几天,不如你的意,离开了;再跑另一个道场,到那个道场更不如意。你跑来跑去,没有一个如意的地方。
我头几天跟大家讲,我们在台湾一个初发意的菩萨,他那时跟我学占察忏,他一天可以拜六次占察忏,念五万声地藏圣号,还要上早晚殿,你说他这个时间该占了好多?
他修行五六年,拜了五年,现在还俗了。
没有个正确的知见,盲修瞎练,但是依着圣教量啊。
他也随时地给我打电话,但是那时境界不现前;境界一现前了,他的剃度师父叫他回去帮助,住庙里去管事。
这一管事,他烦恼起来了,他前头所修的功力一概没有了,还俗了。
他也大学毕业,研究教理研究好几年了。
头几天给我打个电话,要到上海,哪个公司聘他,一个月大概有个一万五到两万块钱的工资。
得了,在名利当中打滚了。
修行太猛力了,障碍会出现的;修行不猛力,不精进,懈怠,烦恼来了。烦恼多得很,无量的业。
所以《大乘起信论》让你生起大乘的信仰心,然后要研究教理,然后要发这个真心,修习真如三昧。
修习真如三昧,就是产生一个正见正知,三昧就是正见、正定、正知,有这样一个观照,常时地观照自己的本性,这是佛教导的。
所以《起信论》叫信“四信”,信自,信自己的性,信佛,信法,信僧。你常时这样观想,在你修行礼忏、拜佛、念佛的时候,这种观念常时求三宝加持。
小编圈友私享好文
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你就依着你所学的教义,依着经,圣教量,依着佛所说的。
就是依着一部《心经》都可以,你把《心经》背熟了,你想《心经》怎么说的,一切相跟空差不多,“色不异空”;再进一步说,“色即是空”。
空的意思,就不要你在相上起执著,在相上不起执著。
平常在你修行观想当中,一个断、一个常,这两种知见,平常的你经常这样观想。
色、心二法,心法又分受、想、行、识,把五蕴就说成色心二法,千万别把五蕴当成是我,五蕴非我。
一定要修行最起码要离开你的蕴,离开你的境界相,离开你的妄想心;如果这个离不开,你修什么都危险。
这是说假使你不能修真如三昧,直心观你的心性,你会着这些魔的。
若有明教义的善知识,还不说他怎么有神通、怎么证得果位了,他能够对教理通达,教理通达了,他能辨别是非。
为什么我们要学?因为我们现在近百年来,大概坐禅的很少学教理的,学教理而后坐禅的,当然他自己明了了。
依靠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很难哪!
现在你上哪儿去,没有这个福报了,遇不着善知识了,明白教理的都很少了。
那你怎么办呢?你就自己研究教理。
你先修信心,不要想高深的,想顿悟成佛啊,离着太远了,你先别着魔就很好了。
特别初发意的菩萨,在你修行过程当中,前途的道路坎坷得很,不是很平静的,还有你过去的宿业给你做障碍,病苦的恼害,事事不如意。
你发了心到这个道场住几天,不如你的意,离开了;再跑另一个道场,到那个道场更不如意。你跑来跑去,没有一个如意的地方。
我头几天跟大家讲,我们在台湾一个初发意的菩萨,他那时跟我学占察忏,他一天可以拜六次占察忏,念五万声地藏圣号,还要上早晚殿,你说他这个时间该占了好多?
他修行五六年,拜了五年,现在还俗了。
没有个正确的知见,盲修瞎练,但是依着圣教量啊。
他也随时地给我打电话,但是那时境界不现前;境界一现前了,他的剃度师父叫他回去帮助,住庙里去管事。
这一管事,他烦恼起来了,他前头所修的功力一概没有了,还俗了。
他也大学毕业,研究教理研究好几年了。
头几天给我打个电话,要到上海,哪个公司聘他,一个月大概有个一万五到两万块钱的工资。
得了,在名利当中打滚了。
修行太猛力了,障碍会出现的;修行不猛力,不精进,懈怠,烦恼来了。烦恼多得很,无量的业。
所以《大乘起信论》让你生起大乘的信仰心,然后要研究教理,然后要发这个真心,修习真如三昧。
修习真如三昧,就是产生一个正见正知,三昧就是正见、正定、正知,有这样一个观照,常时地观照自己的本性,这是佛教导的。
所以《起信论》叫信“四信”,信自,信自己的性,信佛,信法,信僧。你常时这样观想,在你修行礼忏、拜佛、念佛的时候,这种观念常时求三宝加持。
小编圈友私享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