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庵岭古道,起于文成县大峃镇珊门村云枫路1号,止于里阳社区江外村漈头庵,始建于唐代。古道全长2.5千米,宽约1.3米,南北走向,上通里阳社区,下达大峃镇、泰顺县、玉壶镇、平阳县,是百姓前往岩庵祈福的主要通道。
岭以庵为名,只因庵筑于险峻的山崖之下,故名岩庵。岩庵又称白云庵,因位于云峰山悬崖绝壁之上,仿佛高筑于白云之间,故名。
@雷忠义、刘建忠
古道初以块石为主要构筑材料,不同历史时期均有香客捐助。古道边117株古枫香树,逶迤连绵在不断升高的古岭上。一路行来,有行善者顷力辟建的青云亭、怡然亭、云峰亭、双枫亭,供人歇息、观景;更有丰茂的植被,耸峙的奇峰,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岩庵岭沿着云峰山攀爬,悬崖峭壁,苍松翠竹。石壁下,有一根十来丈高的石柱,当地百姓称为蜡烛峰。
当地老人说,传说有一年,蜡烛蜂突然发光,照得五里路外的大峃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人说这是夜明珠发光,不少人还上山去看,却没有一个再回来。许真君路过这里,听讲此事,就围着蜡烛蜂四周转了一圈,发现峰顶有岩洞,洞口正伸着一个龙头,原来是洞里的恶龙在作怪,它一吸气就能吸进一个人。许真君上前和恶龙相斗,眼疾手快,一刀挥去,蜡烛峰顶被削去一大截,连龙头也被剁掉了,传说,龙嘴现在还在那里呢。许真君死后,百姓凿开岩壁,为他造了寺院,塑了真身,这就是岩庵的由来。岩庵边上的许老爷殿,至今香火不断。
岩庵始建于唐咸通七年(866)。建庵以来,香火旺盛,特别是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或是佛教节日,香客游人络绎不绝。但由于朝代更换,其间也有几度兴废。说起缘由,民间有多种说法,影响最大的是“吕纯阳智除三秃驴”。说的是大唐时节,岩庵出了条蟒蛇精,作恶多端,伤害百姓,山上的土地公公忍无可忍,启奏玉皇大帝,灭妖除害。玉帝派神仙吕洞宾前来收除。吕洞宾化名山石道人,灭掉蟒蛇精。百姓个个感激,纷纷求山石道人留下来。吕洞宾也爱这里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就答应留在山上传授道术。这以后,白云庵山石道人名声远扬,游人香客常年不断。
白云庵的香火这样盛,引起了邻近三个庵堂和尚的妒忌。这三个庵堂是珊门口的水口庵、龙潭坑的龙潭庵、岩庵背的虎头庵,当家的全是野和尚,干尽坏事。他们想火烧岩庵,却被山石道人识破。道人端来净水碗,边洒边念咒语;还召来龙潭坑的两条龙,除了三害,岩庵毫发无损。
如今,岩庵大雄宝殿后面的岩漈头水流不断,常年不绝,人们称它为“晴雨瀑”,相传就是当年两条山龙吐出的龙水。人们还传说、山石道人将三人变成两个石人,一支蜡烛,分别安在十八拐两边和回端石步的中心。没过多久,在吕洞宾回天界之前,他写了几句诗留在岩庵的石碑上。如今,传说吕洞宾题诗的诗碑也还在,十八拐的石人和石蜡烛也照旧竖着。
@刘建忠
现存的吕洞宾诗碑虽因岁月的风霜模糊了碑体,但上面的文字仍依稀可辨:
山中楼阁依云端,极目烟霞万里看。
法鼓应雷通世界,禅灯映月照蒲团。
风吹洞草三春暖,水溅岩花六月寒。
唯有紫微星一点,夜深长挂石栏杆。
古道接近岩庵的路段俗称“十八拐”,最为险峻。石级依悬崖边缘修建,三五步一拐,前面行人的脚仿佛就踩在后面行人头上。十八拐、青云梯、双石烛、跳仙岩、晴雨瀑、滴水岩、仙人桥、龙嘴、透天洞、仙人床、石门关、迎客僧都是岩庵景观。庵前翠竹绿树,林中鸟语花香,幽静雅洁,俨然仙境。明万历十三年(1585)的摩崖石刻依然苍劲古朴,更有大雄宝殿、韦陀殿、许府真君庙、太阴宫、地藏王殿、观音殿、三宫殿、灵霄殿、魁星楼、五仙大殿、地主庙、瞰鹤桥等众多人文景观,成为佛教胜地。
@余锋/摄
岩庵有其独特的文化。文成县诗词学会著有《白云庵诗集》。庵中有诗词227首,楹联90对,大雄宝殿等佛殿神宫简介11篇,玉皇大帝、八仙等神明简介21篇。明朝瑞安县令李仙箕、清朝道光进士孙锵鸣和现代书法家苏渊雷等百余古今名人,在庵中各个景点留有诗句名联。2009年1月,岩庵岭被列为文成县第六批县级文保单位。
胡立雷/摄
2024年的余额已不足
今年的出游flag里
古道红枫赏了没?
文字再美不如一见
所有词汇抵不过相见时
眼睛里的一瞬光芒
趁着文成红枫季
来看 最撩人的这抹“红”吧!
▌本文来源:温州古道等
编辑/赵敏
责编/胡紫珺
监制/富健旺
总监制/黄金杰
民情热线:0577—67898890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