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据说是上海150多年来气温最高的一个夏季。我赶上了。
以为将近两周的访谈会很疲惫,结果疲惫的只有身体,精神却一天比一天高昂,就连户外40多度的高温也无法比拟。
走进上海电气前,概念只有三个词:上市集团公司、百年优秀企业、公司设备供货企业。随着越走越近,越走越深,却发现,这三个标签似乎成了最不重要的存在。在上电,最宝贵的是人,最宝贵的是他们坚守了百年的品性与精神。
前几天的行程每天都在一机床厂和上电核电集团之间穿梭,一会是极其复杂的设备制造图纸,一会又走进了严谨、周密的计划推进中;前脚还在和一线焊接专家学习怎么焊出完美的产品,后脚就沉浸在排除万难、集智完成设备转运的情境中。
对霞浦核电项目来说,上电负责的项目曾经是最让人担心的一块,因为介入较晚,因为交货时间很紧,还因为设备要求高。谁知道,上电却用一场完美的逆袭征服了所有人。
“为了项目按时顺利完成,我们坚持‘四个一切’……”
“‘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心中暗道。
“就是克服一切困难,采取一切措施,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
原来,是这样的“四个一切”。
“第一批材料出来,成品率低得大家都丧失信心了。但很快,大家又重振士气,一次又一次试验,成品率终于满足量化生产的标准了……”
“‘十一’长假,我们设计人员把自己关在家里画了8天图……”
“一位焊工师傅老婆二胎刚出月子,他就一头扎进了项目里,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是来打仗的’……”
几天时间,对面的脸孔换了二十多张,一个模糊的认知却越来越清晰: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负重前行,霞浦核电项目每一步前行亦如是。
年代感十足的厂房,外墙的斑驳已然写满了故事。
跨进高高的大门,眼前的景象让瞳孔震动:
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新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制造、曾是《人民日报》头版主角的“巨人”,半个多世纪过去,风华不减当年。
另一端,世界上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自由锻造油压机静静与其“对视”。
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中一幅壮丽的画卷就这样将人席卷其中。
“‘万吨精神’的精髓就是泰山压顶不弯腰!”这个精神,在一炉炉饱含期望的研制材料宣告报废时、在一份份注满心血的方案被推翻时,在酷暑时节被锻造炉高温烘烤得落不下来的汗珠里、在无论任何时间只要材料出炉立即起身全神贯注投入检验的执着里,无声却有力。
奋斗的故事里,变换的只有主角,不变的永远是阳光属性。
集中封闭攻关那段经历于上电人而言,是难得的纯粹时光。
“公司提前做好了准备,项目相关的员工全部自愿留在岗位上。公司不具备住宿条件,大家就在办公室、厂房各处想办法。”
“睁开眼就可以专心投入到工作中,大家每天吃住在一起,关系越来越近,感情越来越好,配合越来越默契。”时光悠悠而逝,成果和进展按下了快进键。
上电人的记忆里,有大年三十晚上出差到外地只能在车里躲雨的片段,有夫妻同心于凌晨4点完成的完美设计,还有工作结束后享受“一根‘忘忧草’,一颗鱼皮花生,一碗方便面”标配宵夜的满足。
“品味上海,从一杯咖啡开始”,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都是醇厚略苦的咖啡气味,位于上海的企业也自然盛行咖啡文化。
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采访,都是从一杯香浓的现磨咖啡开始。对于钟情咖啡的人来说,这就是幸福。
“你来得不巧,你们公司驻厂的同事前天刚回去。”“明天有个出厂仪式,霞浦那边会安排专家过来。”“前两天霞浦那边的项目负责人还给我打了电话”……每天都能听到类似的话,语气熟稔得像一家人。
霞浦核电项目全领域党建联建辐射到了所有参与项目的单位,上电也在这次深度合作中真实感受到了“党建融入中心工作”和“穿透式管理”的威力与魅力。霞浦与上海,被一条极其坚固的纽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为了解决材料问题,霞浦核电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员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全国各地收集信息,然后马不停蹄地四处走访洽谈,这种方式为有效解决设备材料这道难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霞浦核电工程奉行的“穿透式管理”内涵便是一穿到底,只要与工程相关的事,就是大家的事,没有分内份外之说。
这一股力量的加入,让上电人的腰杆更直,冲劲更猛,士气更高,力量与力量交汇,聚成一股更加强劲、更加势不可挡的新势力,在项目设备制造的征程上一路“打怪”升级。
一如钟情咖啡,他们钟情的是坚守时的专注,钟情的是付出后的满足,钟情的是耕耘中的充盈,钟情的是为了同一份事业、同一个梦想双向奔赴的幸福!
作者信息
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工作26年。喜爱这份职业,也被这份职业成就,时间越长,越令人沉溺,在优美的文字中自在行走的感受,同行人会有同感。
图:上海电气
编辑:邹小明
审定: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