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荣耀,你我的荣耀!

科技   2024-10-16 20:03   中国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59分40秒,中国西北的新疆罗布泊发出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令举世震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时隔60年,这声巨响仍然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核工业人无法忘记、无上荣耀的记忆。


这是中国的荣耀,是中国核工业的荣耀,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核工业人的荣耀。下面小编带你看快堆人与“它”的故事。




713矿建矿大队大队长 魏良真



在江西省上饶市的一处群山中,曾经有一个老矿厂,它没有名字,只有代号:713。七一三矿是专门为发展核工业成立的三大铀矿之一,始建于1958年,专门生产有“黄饼”之称的核燃料,是我国第一家铀矿采冶联合企业。我就是在这座老矿厂出生、长大的,今天分享七一三矿第三任建矿大队大队长魏良真的故事。


为了完成建矿任务,27岁的魏良真提出“鼓足干劲,以矿为家,不计报酬,有啥干啥”的口号。建矿初期,大量的重型设备和钢材、木材、水泥等都卸在远离工作地的枫岭头和坑口火车站,及时将这些设备和原材料运回矿区是建矿工作的急需。当时全矿仅有两辆解放牌汽车,还要担负其它的运输工作。魏良真带领大伙愉快地承担了设备运输的重任。有一次,枫岭头火车站到了一只直径 37.7 厘米,长十几米,重2吨多的水冶厂分级机大轴,因为没有运输工具,魏良真就想出了蚂蚁搬家的办法,就地取材,砍伐合适的树木作为枕木,利用枕木滚动的办法,加上绞磨,靠人拉肩扛,爬坡过坎,4人一班,半小时倒班,挪了十几里路,花了13天从火车站运到厂房,运输过程真是愚公移山,众志成城!设备运输期间没有发生任何一起人身安全事故,且保证了建设进度。在魏良真的带领下,建矿大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秉承着“以矿为家、有啥干啥”的精神,坚定地完成了运输任务。


小时候,在我印象里的魏爷爷总是笑呵呵的,母亲口中的魏爷爷是很有号召力、感染力、干劲十足的,如今91岁高龄的魏爷爷在说起那段岁月时,依然历历在目,为能够参与这一事业而自豪!他的故事也让我深受鼓舞,我们应当将老一辈核工业人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霞浦核电 徐旸




中核华兴 弥志海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举国上下顷刻一片振奋和欢腾。当年我仅有5岁,不太懂事。后来才知道我父亲曾参加过原子弹爆炸实验工程建设任务。


1966年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我随父母从大西北迁移至大西南腹地四川乐山的西南七处。父亲在那里开始新的核工业保密项目建设任务,我也开始了小学、中学、高中的学习生涯。1979年我响应祖国召唤参军入伍并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56015部队工兵营,随后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熟、坚强、吃苦、勤奋,努力完成军事任务成为我的格言,在部队我荣立三等功。1984年退伍回到父母所在单位江苏仪征核工业27公司(现在的中核华兴),在企业公安处从事企业公安保卫和人民武装工作,主管和负责维护企业内部稳定和社会治安。25年工作当中,我始终牢记自己是核工业后代的身份,不忘本、不褪色,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传承弘扬核工业精神。


2005年,中核华兴开始企业改革改制,我进入政治工作部,从事工会、宣传、摄影、报纸编辑等工作。中年人突然改行,感觉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于是虚心请教、与时俱进,只为完成工作任务。


2008年10月根据核电建设需要我被调任中核华兴广东台山核电项目部综管部,扎根一线工作8年,收获颇丰。


2015年1月我被调至中核华兴卡拉奇核电项目部,从事安全和党建工作,在异国他乡结识了一大批巴工兄弟。我开始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中巴友谊,撰写了优秀巴工阿根的故事,两次荣登“学习强国”平台,获得“一带一路”论坛一等奖、中国国际企业案例一等奖、中核集团企业文化案例一等奖,阿根等五名优秀员工还被邀请到中核华兴南京总部接受表彰。


2020年3月,我被调至中核华兴霞浦核电项目部,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精神成为我的工作动力和目标,劳模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和宣传的对象。我挖掘撰写了陈晓兵的故事,一人参加过47个核电机组混凝土施工,浇筑成千上万方混凝土无差错,无质量缺陷。后来陈晓兵被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2020 年1月他走向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表彰奖励。


原子弹爆炸一声巨响,激励和引导我们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身体力行,为核工业建设做出自身贡献。




中核二三 杨春宏



我的童年是在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武陵山脉深处、重庆涪陵白涛镇核工业816基地度过的。忘不了盘亘山间的“之”字盘山公路,挥不去记忆中高耸入云的百米排风塔,曾忆起学校后山工人叔叔炸山响起的排炮,最难忘父亲下班时一身油污的工装。小时候,我的心里总是对大山里工作的人们有着无比的好奇,每当问起爸爸时,他总会摸着我的头说:“我们啊,在干一件‘特殊的事情,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啦!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的父辈们,用无悔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甘愿为共和国的核工业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在极端落后的施工条件下,不等不靠不要,用简陋的工具和一腔热血,铸就了新中国的第二套核反应堆,虽然816工程后期停止了,但父辈们为之付出的辛劳、汗水、乃至生命,都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华章之上。




中核华兴 于保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严峻的外部威胁,1955年,党中央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1964年10 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壮举震惊世界。


我的父亲是核工业老前辈,1959年参军后参与大西北、大西南核工业基地建设,他亲眼见证了罗布泊发生的东方巨响。后来他又投身仪征化纤厂、大亚湾核电站等工程。2021年,父亲患胃癌去世,我未能见他最后一面。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成为核工业人,参与秦山三期、阳江、霞浦等项目建设。


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重大,为后续氢弹、核潜艇等大国重器发展创造稳定环境。我们核工业人将继承先辈传统,在强核报国的征途上赓续前行。




中核咨询 魏金鹤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这个荣耀故事最早我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了解到的,这也是我对我国核工业事业的第一份记忆。当时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饶有兴趣,还仔细了解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背景:研发过程异常艰苦,没有外援;人才极度匮乏;研发人员加班加点、夜以继日......


我国核工业前辈们为了原子弹的研发呕心沥血,这种不怕艰苦、勇于登攀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让我对核工业事业充满憧憬。我期待进入核工业,为核工业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今我如愿以偿。


因“它”结缘,为“它”奋斗,这便是我与“它”的故事。




霞浦核电 李欢



六十年前,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封锁和内部建设的巨大压力,中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坚定地选择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由此,核能研发成为国家重点工程。数以万计的中核人齐心协力,面对艰苦的环境和严峻的任务,他们无怨无悔。


六十年里,春华秋实,峥嵘岁月,一代代中核人胸怀崇高理想,投身祖国核工业事业,赓续“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血脉。


六十年后,罗布泊的回响萦绕耳边,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核工业人,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无论面对多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才能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中核华兴 黄子桐



我虽未亲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震撼时刻,但在成长过程中,从历史课本与核电好故事宣讲中,那声来自新疆罗布泊的巨响从此镌刻在心。老一辈核工业人以对国家的忠诚,在艰苦环境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攻克重重技术难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中国核工业的基石,默默地奉献青春与汗水。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对奉献与担当的认知。它激励着我在新时代核工业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行,传承先辈精神,为中国核工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我将以实际行动,为续写中国核工业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肩负起属于我们这一代核工业人的使命与责任。




中核华兴 刘婷



在中国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有一些时刻璀璨如星辰,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上空腾起的蘑菇云震撼了世界,更在中华儿女心中种下了骄傲与梦想的种子。六十载春秋流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举,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铅字,更是家族血脉中流淌的自豪,是多少人成长经历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六十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顾那震天响的瞬间,它不仅是国防实力提升的标志,更是激励着新时代核工业人继续探索未知、攀登科技高峰的强大动力。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光辉的瞬间如同灯塔,照亮未来的道路。我与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联系,不仅是时空的巧合,更是使命与情感的延续。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中核荣耀”成为每一代核工业人心中永恒的光亮。



END


快捷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中核霞浦核电有限公司
魅力核电,美丽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