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红火 年年高升!
过年您吃年糕了吗?
今天为您奉上武清
传承百年的美味粘食
在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里
一起领略武清新晋区级非遗——
河北屯镇康辛庄粘食制作技艺
“远远就闻到香味了,我要两份炸糕!”“过年买点年糕回家,取个‘年年高’的好寓意!”“甜而不腻,有嚼头!”……一大早,河北屯镇康辛庄村的杨艳艳夫妇便来到崔黄口大集出摊,现场制作康辛庄粘食,摊前不一会就排起了队。说起自家粘食,杨艳艳一一道来——
康辛庄炸糕:采用五常江米面,加入特调配方和面,用红小豆做豆泥,上市时现场包制,放入油锅炸至两面金黄。
康辛庄元宵:采用五常江米面,馅料由黑芝麻、白芝麻、核桃仁等混合,经过多次摇滚制作成型。
康辛庄年糕:采用五常黄米面,加入豇豆、大枣等进行蒸制。
康辛庄粘食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于2024年入选武清区级非遗。食材富含大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等功效。粘食通过蒸、煮、煎、炸等多种方式烹饪,黏软的质地能够提供较强的饱腹感,在适当条件下保存不易变质。
热闹的集市中,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顾客愈发热情,夫妇俩则有条不紊,已做好精心准备。凌晨三点半,他们就准时醒来,简单洗漱后,带着徒弟们加紧制作粘食的面坯和馅料。康辛庄粘食制作技艺有严格的传统配方,对发酵中的温度、湿度、时间把握极其精准,品控要求高,且制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即使对年轻人来说也是极大挑战。
一代代传承人没有知难而退,在他们的努力下,康辛庄粘食不断解锁更多可能。1920年,第一代创始人王继昌在香河属地以里(今河北屯周边)摆设粘食摊点,逐渐形成独有的粘食风格。1952年,第二代传承人王丙功在保持传统手艺的基础上,确定了营养健康、诚信经营的理念,把粘食做精做美、打出名号。1991年,这门祖传手艺传至第三代传承人王占喜夫妇,2010年,王占喜夫妇传至儿媳杨艳艳。
在杨艳艳家中,传承三代的老笸箩留下了岁月的斑驳,成为一代代匠心之人雕琢非遗之美的见证。到了第四代传承人杨艳艳夫妇,已引入了现代化设备,成立了合喜顺(天津)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建设了粘食制作技艺标准化操作间,粘食产品日产量可达200公斤。公司内有专人负责项目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开展学员培训、项目宣传推广等工作。
近年来,杨艳艳夫妇创新改良特制粉碎机、破碎机、和面机等新型设备,创新工艺、改进食材,使粘食口感更加丰富细腻,并自费前往吉林等地与粘食技艺传承人探讨研究,根据现代追求健康养生的特点改良配方,使产品既有甜美口感又尽少使用添加成分。
目前,康辛庄粘食正逐步走好品牌道路,结合河北屯镇农商文旅定位,开展粘食传统技艺展示宣传活动,在李大人庄文化旅游村设置展示、销售摊位,让人们近距离参观粘食从源头到成品的制作,直观了解传统技艺。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武清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更坚定了河北屯镇保护发扬非遗文化的决心,该镇将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天津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区委“3+1+1”工作思路,结合农商文旅项目不断改良粘食制作设施,组建粘食研究团队,让康辛庄粘食走进更多市集,步入网络平台,在守正创新的“食光”里,用非遗美食为乡村振兴“增味添香”。
康辛庄粘食预订电话:
本文系原创,转载须注明来源美丽武清
记者、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