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医院走廊的窗户洒进来,护士站前挤满了前来看病的患者。56岁的李大姐拿着化验单,脸色煞白地站在走廊尽头。她回想起昨晚发生的一幕,内心依然后怕不已。
李大姐是位知名画廊老板,常年高血压困扰着她。一个月前开始服用降压药,血压确实有所好转。可就在昨晚,她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全身无力,双腿发软。幸好女儿及时发现异常,连忙把她送到医院。经检查发现,她的血压降到了80/50mmHg,远低于正常水平。
主治医师张医生告诉她:"降压药剂量配置不当,导致血压骤降。这种情况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休克。"这番话让李大姐心有余悸。
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王医生指出,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其中服用降压药的患者约占70%。不少患者存在用药误区,忽视了停药指征的重要性。
家住杭州的货车司机陈师傅就遇到过类似遭遇。某天凌晨,他驾驶货车出长途运输。服用降压药后,开车途中突然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所幸及时靠边停车,避免了一场事故。后经专业医生诊断,这是降压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北京某医学研究所刘教授强调,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服用降压药并就医:
血压过度降低:当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低于60mmHg时,继续服药会引发眩晕、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心脑供血不足。
严重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发现类似症状,须立即停药就医。国内医学期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曾报道多例因药物过敏导致的严重并发症案例。
肾功能异常:降压药可能影响肾脏代谢功能。若出现浮肿、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检查肾功能指标。
在重庆从事珠宝设计的周女士,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期服用降压药。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脚踝莫名浮肿,经常感到乏力。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肾功能指标异常,原来是降压药产生了副作用。
广州某医院心内科专家林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该每周测量一次血压,记录数值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期刊指出,科学合理的用药监测可以降低90%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南京的美食评论家吴先生就养成了良好的测压习惯。每天早晚定时测量血压,还特意购置了智能血压计,通过手机APP记录数据。这个习惯让他在血压出现异常波动时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用药。
上海某医疗机构张主任提醒,停药时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建议突然完全停止。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剂量,避免反跳性高血压。
武汉某社区诊所李医生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从事烘焙的张阿姨,擅自停用降压药后血压迅速升至180/110mmHg,导致急性脑梗塞。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华高血压研究》杂志收录的一项研究表明,规范化降压治疗能使患者获益,同时也要警惕用药风险。医学专家呼吁患者重视用药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切勿讳疾忌医。
成都某医院心内科主任郑医生总结道:"合理用药是降压治疗的关键。患者要树立正确用药观念,既不能惧怕服药,也不能盲目依赖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才是控制血压的根本之道。"
近期,各地医疗机构纷纷开展高血压用药指导讲座,普及科学用药知识。通过专业医师答疑解惑,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用药理念。
深圳的瑜伽教练小林就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健康讲座。她不仅学会了正确服药,还掌握了降压的生活妙招:适量运动、清淡饮食、保持心情愉悦等。
《中国循环》杂志发表的研究证实,科学用药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专家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全面体检,监测各项身体指标,做到防患于未然。
天津某医院心内科专家徐医生指出,高血压治疗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医生要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养成自我监测习惯。
西安的中医馆老板王大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按时服药测压,还根据中医理论调理身体,坚持太极拳运动,保持乐观心态。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的血压一直维持在稳定水平。
医学专家提醒广大患者,科学用药事关生命安全。在服用降压药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切勿贻误病情。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血压的长期稳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