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再+1!
重庆市文化宫大剧院,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中山二路174号重庆市文化宫内,为典型的礼堂式观演建筑,建筑现状总建筑面积4782.0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呈钟形空间对称布局,主体墙身材质为斩假石和颜色水泥粉,墙身及柱式勒脚材质为青石勒脚,无过多的装饰。
其中,大剧院内观众厅长30m,最宽处27.4m,最高处19.4m。主席台部分长19.4m,宽13.9m,高8.0m。观众厅一层座位数为857座,二层座位数为352座,总座位数为1209座。
重庆市文化宫大剧院的修建最早要追溯至1949年。“现在重庆解放了,劳动人民日子好过了,打上了肉牙祭,但这还不够,还要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提议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1951年7月1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开工奠基。在修建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审查工程图样和工程模型,并到工地上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建成后,他亲自题写了“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宫名。
此后,文化宫大剧院和文化广场成为全市性集会和节日举行大规模游园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尤其到了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最兴旺时曾创下一天接待10万人的纪录。很多人从江北、南岸坐轮渡“进城”,到两路口的文化宫看露天电影。
“能到文化宫大剧院里看上一场演出,是很‘洋盘’的事。”据老重庆人回忆,文化宫大剧院曾用名劳动人民文化宫影剧院,曾与国泰、山城、向阳并称重庆四大影院。
渝中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作为上世纪50年代初的重要文化建筑,与重庆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为重庆市三大标志性建筑,是重庆西南大区建筑的重要代表,体现了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人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心与厚爱,见证了新中国重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同时,大剧院庄重大气、造型美观,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公共建筑典型的造型手法、外观用材及空间布局方式,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目前,渝中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正在全面开展区域“新发现文物线索”调查工作,已将该处纳入新发现文物线索,开展相关调查登记工作。
总编辑/丁政义
副总编/余满生 责编/宋国萍
记者/黄清娴
编辑/金鑫 校对/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