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Meta-Radiology 影像探秘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九期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吴丹教授带来了题为“基于弥散磁共振的微结构成像技术”的专题讲座。讲座由Meta-Radiology执行主编、湘雅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刘军教授,Meta-Radiology编辑部主任、湘雅二医院放射科副研究员赵伟共同担任主持人。
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鼎湖影像、科爱视频号同步直播,科研云与寇享进行转播。整场讲座吸引了线上线下1.9万人次的观看。
吴丹教授首先介绍了弥散磁共振成像目前在临床疾病中的主要应用,如脑卒中、脑肿瘤、白质损伤、神经纤维追踪、脑连接网络和纤维微结构等,并指出弥散磁共振成像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成像模态之一,是无创重建大脑神经连接的主要手段和无创刻画组织微结构的唯一方式。紧接着,吴丹教授重点阐述了时间依赖性弥散磁共振(TDDMRI)背景及其临床应用和价值,详细讲述了TDDMRI的成像技术背景,及从成像原理到成像序列(PGSE/OGSE)和微结构重建的整个成像流程。同时,吴丹教授进一步分享了TDDMRI在缺氧缺血脑病和脑肿瘤疾病中的前临床研究工作,并指出实现临床转化面临的困难和技术瓶颈。吴丹教授团队为应对这个问题,做了一系列面向临床的TDDMRI成像序列研发,如OGprep-GRASE序列,并已在前列腺癌、乳腺癌、儿童脑胶质瘤、阿尔兹海默症疾病中初步验证了该技术在组织病理变化及分子分型中的临床价值。随后,吴丹教授分享了其研究团队近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Time-dependent diffusion
kurtosis(tDKI),发现扩散峰度值可以用来检测水分子的跨膜水交换,并进行了大量细胞和动物实验来验证。最后,吴丹教授从磁共振的梯度场提升、梯度线圈和射频线圈的设计方面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支撑微结构成像技术的硬件系统研发工作。讲座末尾,吴丹教授与线上线下的学者们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针对学者们提出的“TDDMRI技术未来是否能推广应用于肝脏和肺部疾病扫描诊断”、“头部专用扫描仪器是否能用于其他器官的扫描成像”、“T空间的成像序列目前是否可应用于临床以及哪些疾病更适合应用”等问题,吴丹教授给予了细致的解答。应广大同行要求,我们设置了讲座回放,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观看。
Meta-Radiology 影像探秘系列讲座作为本刊学术品牌建设的重要部分,旨在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为大家解医学影像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前景,为广大学者提供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
Meta-Radiology 影像探秘系列讲座
第二季 第十期讲座
敬请期待~
文案:李小英
编辑:李小英
审核: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