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哨兵:中外合作办学新使命:  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 《高教探索》特约笔谈系列04

教育   2024-11-14 11:07   广东  



中外合作办学新使命: 

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屈哨兵

《高教探索》

2024第5期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教探索》编辑部邀请省内知名学者,组织了一组笔谈。


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到如何寻求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同发展之最优解;


从到高校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到中外合作办学新使命;


从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


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每位学者都给出了他们眼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落脚之处。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特约笔谈系列第四篇——《中外合作办学新使命: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对这些问题如何作答。






作者简介


屈哨兵,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广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章正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包括“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笔者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六大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之一。立足探索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模式,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成为必然的时代选题和历史命题。时代是命题人,我们要做答卷人。


一是立足时代作出回答。纵观世界发展历史,16世纪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的研究表明,历史上相关国家作为科学中心的时间大约为80年左右。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世界科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至美国,时间实际上已逾百年。我们不禁要问,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规律,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会在哪里出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中国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为创新策源地的中国大学能否交出满意的答卷?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一个参考标准是能够产出25%的主要科学成果。高等教育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没有原始创新,就谈不上重要科学成果的出现。我们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必须担负起更多的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使命,这是立足时代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二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作出回答。目前我国国内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共有11所,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六所中外合作大学中的一所,如何协同其他大学立足大湾区培养人才以建设国家、如何创新科技以服务社会,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现实命题。我认为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其一,处理好中外合作办学和本土大学的关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其二,处理好六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之间的关系,发挥好各自优势、彰显特色。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每一所大学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定位,应该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供支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也应该在这个框架中谋划好学校的发展。其三,处理好中外合作办学与母体学校及其合作学校的关系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应当成为彼此共同的价值选择,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科技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校以来,紧扣“香港科技大学2.0”的发展定位,秉持“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理念,在两校共同的爱国与创新基因基础上正在形成更大的合力,加快助力国家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


三是立足大学作出回答。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颁布实施以来成立的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立志建成全球首所融合学科大学,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创办这所大学时曾提到,广州不是想复制一所北大、清华,但广州愿意致力于建设一所有别于北大、清华的高水平大学。基于这样的大学愿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创“枢纽(Hub)和“学域”(Thrust),设置功能、信息、系统、社会等四大枢纽,其下聚合多个学域进行交叉融合,目前初步构建起16个学域。学校2022年正式开学以来,从人才引进与学术产出、实验室建设与项目申报、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招生等各方面来看,可以说开局甚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教育界、科技界及相关企业行业的充分肯定。“首创”意味着很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无人区”中探索,在得到关注和肯定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紧抓加快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这一重要时代契机,我们希望能够迎接挑战、勇闯“无人区”,逐步形成具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特色的大学建设样本。我们希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因其融合学科的架构能在世界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是立足文化作出回答。大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传承文化。从长远的角度看,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灵魂,经营学校本质上或可说是经营文化,这是人类社会对大学建设的一种必须。教育部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典礼上,对学校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和期待。面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除了从学科建设科技产出等角度进行考量之外,我们还应该从文化建设这个层面做好实践。如何逐步形成具有港科广特色的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文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传承香港科技大学“爱国”与“创新”双重基因的基础上,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革命文化有效融入高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应努力探索,形成新的发展路径。这里可从学校之学生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略作申说。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学创空间为例,项目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破界求新,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办学理念中的文化养护是大学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160多年前的英国人纽曼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就其所有的机能而言,不过是一种开了又谢的花朵,除非有一种更高的原则向他吹入气息并把他造成不朽的东西……同样,一所大学也肯定可以如此,即使它只不过是我迄今所描述过的那样一所大学。”我们在港科广这样的大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的必答题。文化上的出入自如和上下通透是我们应有的培育姿态。“出”可以立足国际化取向,通过各种国际交流合作以彰显文化自信;“入”可以立足中国化道路,深入祖国大地培育家国情怀;“上”可以立足学校创新平台,触碰探索科技前沿;“下”可以视大学为生活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行。笔者所在的大学在这些方面正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如何在本科生书院建设中导入融合学科大学“跨”与“交叉”的优势、导入本硕博同一空间交流的优势、导入书院建设与本科教学的互补支撑优势等,这些为我们立足大学建设大学文化提供了某些新的可能。把握新的可能,在探索中确认,在实践中提升,大学文化建设应该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挑战中树立相对清晰的文化价值指引,这是我们立足文化回答时代之问的一种基本姿态。



往期回顾


卢晓中:高校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何以被塑造 | 《高教探索》特约笔谈系列01

蒋达勇:高等教育要聚焦 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改革 | 《高教探索》特约笔谈系列02

刘晖:寻求高等教育规模、 结构、 质量、 效益协同发展之最优解 | 《高教探索》特约笔谈系列03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作者:屈哨兵

编辑:刘第红、程耀婵

来源:《高教探索》2024第5期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广东教育传媒
广东教育传媒是广东省教育厅宣传机构广东教育杂志社的官微,发布广东教育权威资讯,关注教育热点,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和家长家庭教育,整合《广东教育》《广东第二课堂》《高教探索》《师道》等媒体资源,打造零距离教育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