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举办研究生教育论坛

教育   2024-11-08 17:32   吉林  

11月2日,由吉林大学主办的研究生教育论坛在长春举行,来自教育部和全国十余所高校的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共同回顾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转化为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携手绘就崭新蓝图。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唐继卫,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院士、副校长汪明,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徐海阳、副校长魏民,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院士、副校长胡少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副校长游劲松,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宏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校领导冯正玉、王利锋、赵国庆、边铁、胡漫、韩喜平、马琰铭,党委常委李洪明,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毓春,校教学委员会主任张汉壮、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光辉、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卢革宇、刘明远,原常务副校长陈岗,研究生院院长孙俊奇等出席论坛。

论坛上,与会嘉宾观看了《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展望》专题视频。视频回顾了吉大研究生教育各阶段改革历程,聚焦研究生教育核心任务,展现了吉大研究生教育从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到深耕细作的不懈探索;从薪火相传的坚守传承,到追求卓越的接续奋斗;再到以改革为动力,开启新篇章的精彩实践。一系列壮丽篇章,不仅体现了吉大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更是对我国研究生教育40年深化改革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唐继卫代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向与会高校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问候与感谢。他高度评价了吉林大学等22所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40年来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取得的各项成就。他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教育史上以研究生院的组织制度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40周年。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关键结合点,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先锋队,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各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谋划推进重大改革举措,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高度,加快实现高层次人才自主高质量培养,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更多更加关键的作用。

张希代表吉林大学向参加论坛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教育部和兄弟高校长期以来对吉大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作为吉大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研究生教育论坛的举办得到了教育部和兄弟高校的大力支持。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大家自由讨论、平等交流,共同回顾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享各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先进经验和特色优势,总结提出未来的发展建议,促进互学共建与协同合作,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作出新贡献,携手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

报告分四个单元进行,分别由张希、林维、汪劲松、于吉红主持。

尤政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支撑。他分享了华中科技大学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包括在光电信息、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等前沿交叉领域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合作设立“卓越工程师班”项目等案例。他提出,要构建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落实导师育人责任,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贾振元剖析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指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四大问题:人才培养与产业变革的脱节、教育教学模式与智能化趋势的不适应、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体系的不健全,以及高水平国际化联合培养路径的探索。他分享了大连理工大学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情怀、扎实基础、宽广视野、交叉学科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的“四类杰出人才”的一系列创新性教育理念与实施计划,介绍了学校的“三贯通、三重构”培养模式改革,从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科教融汇育人机制、导师队伍建设、学位保障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举措与成效,并就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进行了经验分享,对研究生教育高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姜培学围绕加快自主培养,服务国家需求,以特色案例、详实数据展示了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他介绍了学校“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力求培养出既有深厚学术功底,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他分享了清华大学“质量至上,分类培养,过程管理,强化分流,科学评价,闭环反馈”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他介绍了学科交叉平台搭建、交叉学科建设的典型案例,包括推动分类发展,学术与专业学位并重,专业学位特色的“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率先破除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唯论文”改革等多个改革举措,以及相关举措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学校高水平研究成果稳步增长中的显著成效。

孙友宏从“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支撑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出发指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标和驱动源。他解读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三阶段”战略部署和“八大工程”统筹推进的发展思路。他介绍了学校推动“大学科”融合、发起“大科学”计划、承担“大科技”项目、打造“大科研”平台、拓展“大办学”格局、实施“大文化”建设、加强“大先生”培育和完善“大育人”体系的具体举措。他指出,相关改革举措在促进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型升级,引领大数据时代地球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积极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陈晔光在报告中介绍了南昌大学研究生教育的起步、发展和内涵提升的三个阶段。他通过系列数据,分析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分享了学校在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特色做法。包括,改革招生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依托红色资源,健全“三全育人”体系;注重“红色基因”传承,打造“四引育人”工作体系等。他指出,学校的特色做法为完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制度,培养“顶天”“立地”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他强调,应探索“本研”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借力AI技术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林维全面介绍了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教育领域的实践与成就。他强调,学校坚持开展面向国家战略的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前瞻性布局,打造新时代政法学科集群;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完善学科发展体系,大力推进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在全国率先成立国家安全学院、监察法学院、人权学院和人工智能法学院等教学科研实体机构,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型政法学科集群。他介绍了学校以实践为导向,统筹校内校外、海内海外资源,培养熟悉国际规则、能够讲述中国人权故事的法治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思路;分享了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国家急需、特需和刚需,培养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的特色做法。

张兆国以“服务需求,赋能创新”为核心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他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始终服务于国家需求,并指出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结合点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并详细阐述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服务至上、创新突破、提升质量和追求卓越等核心宗旨和目标。他提出,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要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校统筹协调和创新体制机制。他介绍了学校博士生“致远荣誉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中的校企联培模式、工程硕士及博士培养专项等内容;强调了,构建产教融合平台的重要性,阐述了卓越人才培养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具体实践。

汪明以“发挥龙头和基点双重作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主题,强调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下,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的关键作用,以及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阐述了夯实师范教育根基的重要意义。他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进招生改革等关键领域的六个基本原则和九项改革内容;分享了学校在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范式探索,以及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合作项目建设经验。

胡少伟以“坚持服务导向,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从目标、学科和培养等方面介绍了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他指出,学校坚持“严格入口、过程、出口”的全过程培养理念,完善了“严格要求、压实责任,健全体系、全面支撑”的导师队伍建设标准。他强调,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学术组织改革牵引科教融汇,培养学术创新能力;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加强与企业、医院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出要不断优化质量管理、增强学生社会贡献力、塑造独特教育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游劲松介绍了四川大学结合区位特点和人才需求提出的“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发展为牵引,文理工医交叉融合为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他结合研究生教育“到哪培养、由谁培养、研究什么、如何保障研究做好、如何评价”等问题,分享了学校五个维度的实践:一是建立学科调整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二是通过全球英才汇聚工程和双百人才工程,提升导师素质水平;三是通过“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以企业需求、区域需求、学科交叉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四是构筑培养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把关;五是以创新和价值为核心构建评价体系,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徐海阳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聚焦内涵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探索和成效。他强调,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学校推出六大计划,旨在通过思政教育、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学位发展等,打造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建设特色高水平学科集群;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打造研究生培养学术特区;实施学科负责人制,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团队建设;通过博士生中期考核和研究生学业预警制度,确保培养质量;通过选树成果典型突出研究生培养成效;立足师范特色,建设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打造“国优计划”培养联盟等。

在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就加强政策支持保障、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相同学科在专业院校与综合型大学中的发展异同、卓越工程师培养、国优计划、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变革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于吉红受邀作论坛总结。她代表参会高校向吉林大学成功举办研究生教育论坛和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表示祝贺。她指出,与会领导和专家聚焦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主题,共同呈现了一场理论水平高、实践指导性强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论坛。她表示,要深刻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是基础性工作,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抓手,深化综合改革是不竭动力,人工智能赋能是有效路径。她强调,我国正处于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历史时期,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各方携手同行,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共同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吉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相关职能部门及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40年来,作为全国首批研究生院试点单位,吉林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了文理工农医各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学科交叉、平台建设、育人模式、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培养16.5万名优秀研究生。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汇聚高素质导师队伍,奋力开创吉大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吉大力量。

文字 | 徐立华 研究生院

图片 | 徐立华

排版 | 曲   婧

编校 | 张宏伟

审核 | 韩   帅


以上推文来源于:

吉大研究生
为吉林大学研究生活动提供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