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号召,发挥青海是中(藏)医药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具有丰厚的发展土壤和中(藏)医药资源的特色优势,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青海省中(藏)医药事业正在翻开一页崭新的发展篇章。
“全省中(藏)医药服务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为中(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改革方面,青海省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藏)医药事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中(藏)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中(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加速推进……这些成就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的中(藏)医药事业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强动力与新活力。”青海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余静如是说。
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省有公立中(藏)医医院44所(其中中医医院15所,藏蒙医医院29所),占全省公立医院总数的38.6%。22个县级中(藏)医医院建设“两专科一中心”,覆盖率达到66.7%。推进中(藏)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全省91%的中(藏)医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全省87%的综合医院开展中(藏)医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馆建设覆盖率100%,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10项中(藏)医药服务。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药诊疗人次占比31.1%。中(藏)医药服务可及性持续增强。
中(藏)医药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制定首部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医保目录,694种中(藏)药制剂和156种民族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且可在全省医联体内调剂使用,截止目前,已有1784个制剂在235家医疗机构调剂使用并实现医保支付。在原有892种中药饮片的基础上,遴选150种藏医医疗机构使用的中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青海省医疗服务项目目录中,民族医疗服务项目共640项,564项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纳入占比88.13%。
中(藏)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夯实。全省获得“国医大师”称号1人,“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5人,获评“全省名中藏蒙医”49人。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高水平重点学科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7个,省级流派工作室12个,培养国家级、省级老中(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56人。实施中(藏)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累计培训住院医师(含专硕研究生)1063人。实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已毕业并落实编制385人。累计开展中(藏)医全科转岗培训750人。自2018年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开展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省份以来,共有137人通过考核并取得执业资格。
中(藏)医药科研取得创新成果。依托国家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国地联合藏药工程研究中心、青海省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海省藏药新药开发优秀重点实验室建设等载体,持续开展现代藏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摸清全省中药资源物种1600余种。认定并发布青海道地中(藏)药材“十八青药”。加大藏医药标准化工作力度,先后制订颁布《青海省藏药标准》《青海省藏医诊疗规范》等多个藏医药标准规范,为进一步完善全省乃至全国藏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立青海省藏医药标准化委员会,联合西藏制定的《藏医疾病分类与代码》已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公示。
中(藏)医药文化弘扬步伐加快。藏医放血疗法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余项中(藏)医类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搜集整理藏医药珍贵古籍文献3000余部,编纂出版的《藏医药大典》为迄今国内外规模最大的藏医药文献出版工程。2024年与蒙古国开展学术考察互访,组织中(藏)医专家赴保加利亚参加第二届“端午龙舟文化节”,进一步促进传统医学交流合作发展。今年召开青赣中(藏)医药合作发展会议,挂牌江西热敏灸医院联盟医院3所,组织藏医药专家在江西定期开展义诊。推出“从二十四节气走进青海传统中(藏)医药”系列活动,开展中(藏)医药文化服务月、中(藏)医药文化夜市、适宜技术竞赛、药材辨识大赛等活动,群众对中(藏)医药文化接受认可程度持续提升。(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谢海森报道)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编辑:王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