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73棋局:天境生物携手赛诺菲突围,I-MAB“以逸待劳”躺赢?

学术   2025-01-10 07:31   北京  


氨基观察-创新药组原创出品

作者 | 蔡九


在市场的凛冬时节,如何顺利完成盈利并上岸,是每一家biotech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其韧性和能力的一场严酷考验。


过去几年,用实际行动去应对这一严酷考验的生物技术公司不在少数。


例如,2024年2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天境生物(I-Mab)宣布战略重组,一分为二成为两家独立运作的公司:新的天境生物(TJ Bio)承接中国资产,进行贴近本土的研发创新、生产和商业化,而I-Mab则变身成为一家美国biotech,保留上市公司身份并独立运营。


1月6日,I-Mab发布的2025年战略展望,又一次让曾经是“一家人”的两家公司成为市场焦点。I-Mab对管线项目优先级进行调整,核心思路是:


暂停开发CD73单抗Uliledlimab(尤莱利),集中资源推进CLDN18.2/4-1BB双抗Givastomig的研究。


而就在几个月前,天境生物(TJ Bio)刚刚和赛诺菲就uliledlimab达成17亿人民币的大中华区战略合作,I-Mab暂停这一项目,乍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仔细阅读I-Mab的公告和结合近期的一系列市场进展来看,这一动作释放出的信号是,无论I-Mab还是天境生物(TJ Bio),可能都在加速重启。


/ 01 /

情理之中的战略转向


对于I-Mab而言,其战略调整属于情理之中。


在完成分拆后,I-Mab的战略核心是成为一家纯粹的美国biotech。简而言之,其商业模式是通过概念验证相应的全球权益管线,然后择机BD给有意愿的药企来兑现价值。


目前,I-Mab手中的资源主要包括Uliledlimab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利,以及两款双抗givastomig(Claudin 18.2/4-1BB)和ragistomig(PD-L1/4-1BB双抗)的部分海外权益。



理论上,I-Mab应该多点开花,全力加速;但是对于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来说,这并不现实。I-Mab昨晚的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其账上现金总额为1.84亿美金,在成本昂贵的海外市场,公司必须考虑持续经营及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基于这一思路,I-Mab的出牌顺序实际上非常清晰:暂停Uliledlimab的临床试验,转而加速givastomig等管线的研发。


这并不意味着Uliledlimab的临床价值不值得期待,恰恰相反,Uliledlimab作为全球进度第二的CD73单抗,并且不存在“钩子效应”,具备成为同类最佳(BIC)的潜力,价值不菲。


2024年9月,天境生物(TJ Bio)已经将Uliledlimab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授予赛诺菲。


仅仅大中华区的权益,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就达3200万欧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加上后续里程碑付款,潜在总额高达2.13亿欧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


该笔交易是中国权益分子的BD典型案例之一,充分说明了Uliledlimab的潜在高预期。


只是,Uliledlimab已经到了开展3期临床试验的阶段,I-Mab在海外研究对应的投入会更高,并且涉及到重复临床试验的问题。


根据临床试验登记平台,天境生物(TJ Bio)目前在中国开展了Uliledlimab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2/3期临床研究(CTR20240650),并计划启动Uliledlimab联合信迪利单抗和化疗的三药联用研究。



上文提及,I-Mab的战略并不是自主商业化,而是择机出售管线换取收益,这也意味着其完全可以“借力打力”,等待天境生物(TJ Bio)的临床数据公布,然后让Uliledlimab全球权益的价值得到兑现。


在这种情况下,I-Mab并不需要在Uliledlimab方面继续投入。很显然,I-Mab也是利弊权衡后做出了最符合当下发展的选择。


/ 02 /

跷跷板效应


从I-Mab的此次抉择来看,我们也能看到,其与天境生物(TJ Bio)存在跷跷板效应:在双方重叠的管线中,I-Mab能够借助天境生物(TJ Bio)的资源兑现价值,反之亦然。


即,天境生物(TJ Bio)大概率也会充分关注I-Mab的研发投入情况,实现“借力用力”的效果。因为I-Mab聚焦的givastomig的大中华区权益,也在天境生物(TJ Bio)手上。


Givastomig一方面结合CLDN18.2,一方面又结合4-1BB靶点,其核心机制是通过CLDN18.2的定位功能,来发挥4-1BB的作用。


按照正常逻辑,天境生物(TJ Bio)需要加速givastomig在中国的临床试验速度,毕竟CLDN18.2靶点的竞争还是相对激烈的。


但如今,随着I-Mab的战略转向,天境生物(TJ Bio)有望实现“躺赢”:不需要重金投入中国临床试验,就可能收获潜在的巨额BD资产。


根据公司的早期临床数据,givastomig的特点比较清晰。第一,它针对CLDN18.2低表达患者也有效,这规避了现有抗体或者ADC药物覆盖面不够的特点。第二,安全性足够高。从设计来看,givastomig只有在结合CLDN18.2靶点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所以其作用场所是在肿瘤微环境中,而不会发生全身的毒副作用。


在安斯泰来的Z药已经获批上市,充分验证了CLDN18.2靶点成药性的情况下,该领域的热度在持续上升,而givastomig又具有成为颠覆者的潜力。因此,天境生物(TJ Bio)或许能基于givastomig的海外临床数据,继续带来类似于Uliledlimab这样的BD合作。


这样的跷跷板效应,或许也预示着战略分拆之后的两家公司,会加速重启。


/ 03 /

双方的加速重启


自从去年2月份分拆之后,双方都在沿着各自的轨迹加速前进。


I-Mab的最新战略在上文已经提及,采取更聚焦的方式,兑现givastomig等管线的预期;还可以“借力”天境生物(TJ Bio)的中国开发数据和合作,放大其海外价值。


而天境生物(TJ Bio)在过去一年中动作较多,依托全产业链闭环优势和成熟且差异化的产品管线,即将成功上岸。


首先,其多个后期管线已经进入上市冲刺阶段。例如,在去年12月份,其伊坦长效生长激素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其次,管线版图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目前,天境生物(TJ Bio)拥有11款临床阶段的管线,已经从主要关注肿瘤治疗的1.0时代,过渡到一个更多元化的2.0时代。



例如,在自身免疫领域,天境生物(TJ Bio)已经形成了CD38单抗、sgp130融合蛋白、GM-CSF单抗以及C5aR单抗的布局。而在去年9月份,GM-CSF单抗普那利获得了CDE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充分展现了其未来的潜力。


另外,天境生物(TJ Bio)已经具备完整的产业化能力,其GMP生产基地已投入运营。这不仅意味着其已经构筑了全产业链闭环,而且从公开资料来看,公司的工艺平台、技术实力与国际化质量体系优势,能够大幅降低临床研究供药和商业化生产成本,有能力不断扩大国内外业务合作订单。一旦生产基地全力运转,将会有更稳定的现金流入。


随着未来天境生物(TJ Bio)、I-Mab有进一步相互成就的可能,蜕变也自然有可能更近一步。


/ 04 /

总结


虽然两家公司的后续发展还有待时间验证,但实际上已经反映出一点:从开始经历寒冬到现在,部分企业的调整已经结束。


我们有理由对那些主动应对不利环境,并积极进取的biotech持有更高的期待。毕竟,在任何一个领域,寒冬关乎生死,但同时也是行业洗牌和分化的起点。




药渡媒体商务合作
媒体公关 | 新闻&会议发稿
张经理:18600036371(微信同号)

点击下方“药渡“,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


“药渡”公众号所转载该篇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规则又双叒叕改啦,如果您不点个“在看”或者没设为"星标",我们可能就消散在茫茫文海之中~点这里,千万不要错过药渡的最新消息哦!👇👇

药渡
药渡以自有药物大数据为依托,对上市及临床在研药物、药物研究进展和重要药物市场商业动态作出信息整合分析,传递药物创新一手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