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朱熹的这首诗是最好的回答,读懂令人受益一生

文化   2024-11-04 06:28   中国  


点击上方“诗韵词意录”关注我们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战场遗风犹存,风卷残云间,仿佛能窥见匈奴铁骑曾经的嚣张。卫青七战七捷,《史记》中“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尽显其智勇双全;霍去病封狼居胥,《汉书》里“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俗语云:“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不仅是对匈奴的警示,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每一次胜利都是对和平的捍卫


在岁月的长河中,读书,这一行为如同山间清泉,悄然滋养着无数求知若渴的心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道出了读书对于精神与物质双重富有的向往;

“腹有诗书气自华”,则揭示了读书之于个人气质的升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强调了广泛阅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注解与传播,其学术思想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被尊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

清康熙皇帝更是称赞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辛弃疾赞其:“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陆游亦敬仰其:“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有人说:“读书无用”,亦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有的人读书为了行万里路,有的人读书是寻求内心的平和。

那读书有什么用?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虽然仅有四句,却是最好的回答,读懂之后令人受益一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以自然景观为载体,深刻阐述了读书与求知的关系。

全诗开篇即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清澈如镜的小池塘,它宛如一面打开的明镜,映照出天空的澄澈与云朵的飘逸。

用“方塘”之小,映衬学问之深邃,以“鉴开”之明,象征智慧之光。


“天光云影共徘徊”,不仅描绘了自然之景的和谐美妙,更隐喻了读书时心灵与自然、与宇宙真理的交融与共鸣。

接下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以设问的形式,直接提出了对“清澈”之源的探寻,引人深思。

既是对知识源泉的好奇,也是对自我提升的渴望。

而“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答案: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池塘才能保持其清澈与生机。

在这里,“源头活水”被巧妙地用来比喻持续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是知识更新、心灵净化的根本动力。

整首诗,以景寓情,以情明理,既是对读书乐趣的赞美,也是对治学态度的鞭策,让人在美的享受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因此,当我们再次被问及“读书有什么用?”时,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无疑是最好的回答。 


  每日推荐  

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平生不懂孤独,才懂孤独,便已深入骨髓

他一生只活了27岁,却凭借一首诗名垂千古,教员直接借用其中7个字

你若喜欢,点关注别忘了再点个在看/点赞哦👇

诗韵词意录
沉醉于诗词歌赋的世界,每一首诗都是心灵的悸动,每一阕词都是情感的流淌,在墨香古韵中得到了宁静与安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