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工匠·工艺篇丨“涂料之王”——山漆

民生   2024-11-26 17:26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涂料之王”——山漆

彭姗姗

山漆,又名天然漆,或大漆,泛称国漆。传统山漆应用源远流长。庄子就做过漆园吏。《庄子·人世间》记载:“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天然山漆具有防腐蚀、耐酸、耐碱、防潮绝缘、耐高温等优点,天然山漆也是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


舒城县山七镇的山漆制作历史悠久。山七镇属于浅山区,平均海拔310米,处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山七镇土壤多为风化土、砂砾土,这种土壤宜于漆树生长,产出的漆,漆品好、产量高。


60多岁的汪得余,年轻的时候就随父亲学习割漆这门手艺,如今,他从事割漆这个行当已经40多年了。每年的阴历六至九月份,正是割漆的最好时节。在这个时节,汪师傅总是穿上厚厚的漆衣,带上工具,清晨四五点便上山割漆了。


到了漆树林,选好漆树后,先要将其表面的老皮刮去一层,然后用漆刀将漆树皮划开成倒“人”字形口,正对口下面半寸,用蚌壳接住,漆树浆便自然地流入蚌壳内了。到了9点多钟,露水逐渐变干,汪师傅便拿起毛竹筒,小心翼翼地把生漆收集刮入竹筒内。


生漆到制成熟漆,需要经过传统的制漆工艺。割回来的生漆要倒入自家纺织的土布上进行过滤,木制的拧漆架一端固定住一块土布,另一端栓在摇柄上,摇动摇柄,将漆布内的漆拧(Zheng)下来,用钵子接住,拧(Zheng)出来的漆为褐色,这个过程叫拧(Zheng)漆。


生漆从漆树上采割而来,里面经常含有木屑等杂质,需要将它们过滤出来,这个过程很像做豆腐,通过不停地挤压使生漆和杂质分离开。生漆拧(Zheng)好后,还需在里面添加桐油。添加桐油除了有利于改色,增强表面漆膜光感效果,最主要的就是起到防水的作用。


山漆制作的最后一步是调制熟漆,一般是以1斤山漆加上1斤熬制好的桐油进行搅拌,混合均匀,放置一夜后便可给器物上漆了。


给器物上漆,称之“髹漆”,髹漆很讲究天气,阴天髹漆效果最好。器物逐面进行上漆,每一面连续刷两遍,不间隔,没干之前刷不留疤痕。


器物一旦漆上山漆之后,不仅经久耐用,日久弥新,而且光滑赤亮,光彩照人。现代的化学漆漆上器物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褪色,并逐渐失去光泽。山漆与现代的化学漆有着明显的区别,诗曰:“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流。”漆上山漆的器物,底色多为赤红色,赤红是老百姓普遍喜爱的喜庆色彩,赤红更是中国传统女人品格的象征——光鲜而内敛。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