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悦读”2024年第十二期——夏衍的故事

楼市   2024-12-31 17:14   上海  

2024年第十二期


本期诵读者:

英式风貌公司妇联——徐晶、陆凌雁、范睿怡



新城集团妇联“她悦读”栏目将每月与大家分享国学经典,一起收获做人处事的智慧,共建向上向善的工作氛围,本期带来的是夏衍的故事:以笔为戈的革命先锋,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奋斗终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有些杰出人物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化的夜空,夏衍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夏衍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充满变革与挑战的二十世纪,夏衍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逐步崭露头角。从热血青年到文化巨匠,夏衍始终坚守信仰,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夏衍的脚步,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一同见证一个文化巨人是如何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早年经历,孕育文学火种

夏衍,原名沈乃熙,190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中医,母亲则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夏衍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夏衍的少年时期,正值中国历史的多事之秋。1911年,他亲眼见证了辛亥革命的烽火,社会动荡与人民意识的觉醒,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波及中国,夏衍开始接触并阅读《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新青年》等报刊上介绍新思潮的文章。紧接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夏衍在这股新思想的洪流中迅速成长。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他心中播下了追求进步与变革的种子。同年,他参加浙江学生运动,被选为学生会联合会代表。6月,他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了《木棉漂白之过去及将来》一文。10月,他参与创办进步刊物《双十》,并以“宰白”的笔名发表文章与“随感录”,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得到陈独秀的赞赏。1921年,在五四运动的余波中,夏衍怀揣着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决定赴日本留学。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东西文化交汇、社会变革迅速的时期。不少有志的中国青年都赴日留学,学习日本改革的经验。在日本留学期间,夏衍翻译了日本小说家和戏剧家菊池宽的戏剧理论专著《戏曲研究》。同时,他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26年10月初,夏衍在东京担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驻日神田总支部常委、组织部长。他在日本各地华侨和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发展党员。也是在日本的时候,夏衍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7年初,夏衍奉命回国。5月,他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并通缉。6月,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夏衍曾特意从旧货店购置了一套粗蓝布短衫裤,并将自己的头发理平。在组织安排下,他逐渐结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工人朋友。这些经历和深刻的生活体验,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投身革命,文学与时代共鸣

  1929年冬,夏衍参与筹备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同年10月,他与郑伯奇等人共同创办上海艺术剧社,并首次担任导演,排演了《炭坑夫》。在此期间,夏衍还首次将高尔基的《母亲》介绍给中国人民,扩大了左翼文学的影响。1930年3月2日,“左联”正式成立,夏衍与鲁迅、钱杏村等人被推举为主席团,并当选为执行委员。这一身份使他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革命文学的创作和推广中。后来,夏衍又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3年3月,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狂流》问世,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这也是明星公司推出的第一批“左翼电影”之一。同年,他还拍摄了《春蚕》《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和《前程》等多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其中《春蚕》被认为是1933年中国影坛的重大收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夏衍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开展文艺宣传,用文字和行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此,夏衍与茅盾、巴金等文学大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夏衍在其中担任常务理事,为抗日文艺事业倾尽全力。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夏衍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作品,如《一年间》和《野草》等。这些作品不仅富有时代特点,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还歌颂了民众力量的强大与坚韧。同时,作为《救亡日报》的总编辑,夏衍一直主笔撰写社论和时评,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立场,并揭露叛国投敌分子的丑恶行径,以及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对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夏衍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在国家的苦难和民众的疾苦面前,夏衍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文学与革命的阵地上。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更点燃了革命的希望,照亮了民众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光影交错,照亮前行道路

在抗战胜利后的岁月里,夏衍并未放下手中的笔,而是继续在文学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他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创作和翻译工作,不断为传播进步思想贡献力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夏衍被赋予新的使命。他先后担任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者。1956年,夏衍将鲁迅的经典之作《祝福》改编为电影,这部影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拍摄而成。1959年,夏衍编剧的电影《林家铺子》问世,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这部作品通过讲述林家铺子的倒闭,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引发了观众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夏衍遭受了不公的对待,被投入了监狱。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的信念之光也从未熄灭,他如同一位坚韧的战士,顽强地生存下来,等待着春天的到来。1977年,阳光终于穿透了乌云,夏衍获得平反。1979年,他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再次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晚年的夏衍,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撰写自传体回忆录《懒寻旧梦录》,这些文字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轨迹,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为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素材。1995年,夏衍病逝于北京,享年95岁。夏衍一生始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怀,站在时代的前沿,他是一位真正的时代之子。作为一位文学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和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文学的道路,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指引。夏衍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化的丰碑上,成为后人仰望的星辰。

    素材来源:有书APP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城吧★

松江新城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新城集团公司相关工作内容,坚持党建引领,弘扬企业文化,展示新城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