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忠言悟道】人生感言:人生的目标是实现自由

财富   心灵鸡汤   2025-01-25 06:36   上海  
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李志林)
随手转发朋友圈,传播正能量!

人生的目标是实现自由

何为人的自由?用哲学的语言,就是:人性、人格的全面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用古代圣贤的话来说,就是“成圣”、“成己”。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理想得到实现,理想变为现实。

一个人在年少时、年轻时、中年时、老年时,尽管人生的目标不同,对自由的理解也不同,但都是在一步步逼近人的自由。    所幸,我们这一代人,在“三十而立”的时候,告别了做一颗“螺丝钉”的命运,遇到了改革开放、国泰民安的时代,才有了实现人的自由的可能,自由的概念也越来越宽泛、开放。

60岁后,再回头看人生的目标,对人的自由有了更深切、更具体的理解和感悟。

那就是:学有所成、业有专攻、事遂所愿;活得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别人有所帮助;活得实在、自在,活得健康、有品位、快乐、有尊严。

感觉被欣赏,人格被尊重,成就被肯定,生而能尽欢,死而能无憾。    拥有美好和谐的家庭,拥有能抵御风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自己的老板,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宰自己的时间,创造自己的快乐,追求自己的幸福,并时刻保持心灵的自由独立的思考。

有分量感和分寸感。分量感让人感到你有力量,分寸感使人感觉你有运用力量的余地和艺术。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智者创造机遇,能者把握机遇。

世上没有绝对的人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不同程度的自由。

由于对人生自由的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人性的弱点和世俗的欲求所驱使,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有些人也会不断地背上新的不自由的枷锁。

但,只要人的生命没有终结,那么,追求人生的目标——人的自由,也不会有尽期。


转识成智才能成为强者

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才有力量。

知识属于名言领域、有分别的领域、现象领域中的东西。它是由命题来加以断定,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并以语言、语句加以陈述,把对象区分为一件件事实,一条条定理。但智慧则属于超名言领域的东西,它所把握的是有关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目标是“求穷通”,即追究万物的第一因和人生的最高境界,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道”,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自由境界。

知识是宽泛的、大量的。大千世界有无穷尽的知识,只要人乐于学习,精力所及,便可捶手可得。而智慧则是精辟的、凝练的、隐藏的、不易获得的,“天下竟百十人,乃至千人万人之一者能为也”。(汤显祖语)

知识是有条件的。无论表述为特殊命题,还是普遍命题,知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仅适用于一定时空的(如课本、教材等)。而智慧追求的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无限的东西。这就属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超名言之域了。

知识是可以超越的。论知识,今天小学生的电脑知识,比9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还多;今天中学生的数理化、史生地知识,比阿基米德、牛顿等科学家还强许多倍;今天大学生的自然、人文知识,比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不知要丰富多少。但是,论智慧,则无法超越。别说是学生,就是当代的各领域的名人甚至伟人,谁也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的智慧超越了“孔、老、柏、亚”。智慧是贯穿时空、超越时空、不可超越的。它作为思想文化的积淀世代相传、永留史册,人们只能百回千转地深长思之、发掘之、诠释之、发展之。

知识只是属于认识的第一层次,即从无知到知(知识)。而从知识上升到智慧,则是第二个、更高的认识层次。

从知识上升到智慧,不能仅靠勤奋,而主要靠悟性,即领悟、点悟、觉悟、顿悟、感悟等等。

人生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将它锻炼、培养、抽象、升华、发展为智慧。政界有政治智慧,学界有学术智慧,科学界有创造智慧,文艺界有艺术智慧,军事界有战略智慧,商界有竞争智慧,资本市场有博弈智慧,社会界有生存智慧、竞争智慧、创新智慧、发展智慧、自我保护智慧等等。

归根结底,各领域中的人的差别,不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与少,而在于能否“转识(知识)成智(智慧)”。

虽然,成为智者,乃至大智者并非易事,但寻求智慧则人人都有可能,人人都必须。只要人生未有尽期,那么,转识成智的努力亦无止境。


做优雅的自己

一个人在年轻时和中年时,可以通过学习、创业、奋斗、拼搏等各种手段,来充实、壮大、发展和实现自己,甚至放大自己,透支自己,可谓是一种“紧张的自己”。而到了退休年龄,就应转变角色,做回“优雅的自己”。 

何谓“优雅的自己”?我的看法是:懂得品味、品格和品质的力量。    在事业和生活上,确定自己的合理位置,进退有度。

珍惜自己已有的生活基础,以及成绩和荣誉。

明白自己喜欢什么,还能做什么。

保持温和与平和的心态,有闲情雅致,处事泰然。

摆正事业、家庭和生活的关系,深知“健康是第一位的”,“晚年的幸福全靠自己去成全”。  对物质的追求要适量、适度、知足。

爱自己,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注意享受大自然,享受生活。    感恩父母,感恩曾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人的帮助,感恩与你真心相待的朋友的珍贵友情。

多一点利导思维,少一点弊导思维,以免弄坏了自己的心境。

李志林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股市名博。著作有:《股市中的哲学智慧》、《走近赢家》、《解读中国股市》、《股市超限战》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