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守残精,60岁守残气,70岁守残血...

美体   2024-10-28 15:07   广东  

50岁是“知非之年”,60岁是“花甲之年”,70岁是“古稀之年”。

中医认为,鹿的长寿是靠“血足”,龟的长寿是靠“气足”,鹤的长寿是“精足”。由鹿、龟、鹤三大神兽,延伸出精气血三个长寿的“铁三角”,构成传统中医应对衰老、延长寿命的“底色”,出现“精少则病、气弱则瘫、血虚则衰”等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50岁守残精,60岁守残气,70岁守残血,流传了很多年,成为中医延年增寿的座右铭之一。

到了50岁以后,身体素质明显下降,最先出现问题的通常是眼睛,视线模糊,看不清楚,有眩晕感等,另外还伴有腰酸背痛、血脂血压血糖异常等问题。《黄帝内经》说,50岁肝气衰,肝叶始薄,目不明。这是肝血不足的反映,伴有眼花眼干,耳鸣咽干,口臭口苦等问题,在春秋季节更明显,提示要滋肝养气,护肾益精。

“耗气大户”:心神——思虑过度,焦虑压力大;熬夜——耗伤元阴,过度透支;纵欲——腰肢酸软,急躁上火,等等。到了60岁以后,《黄帝内经》说,60岁心气衰,苦悲忧,血气懈堕。那么,对心神的推动、温煦、固摄作用就弱了,对禁用和血的气化就缓了,防御作用降低,要从养心护气入手,把气补足。

一旦血不足、血失常,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健忘多梦、毛发干枯、神志恍惚、四肢厥冷、惊悸麻木,症状比较多,不可轻视。到了70岁以后,《黄帝内经》说,脾气虚,发肤枯。毛发和皮肤是血流充足与否、血液濡养到位与否的直接体现,脾虚会使血的运化、造血、流转出现问题,容易出现“离经之血”,要及时健脾养脾。

厚德文化花碉荟
我们一起笑--笑脸生活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