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咸阳|拿什么赓续这历史华光的根魂?

文摘   2025-01-16 18:33   陕西  

拿什么赓续这历史华光的根魂?

——旬邑全面改革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思考和启示

核心提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守护我们世代传承的精神家园,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是摆在基层最为现实的文化发展难题,也是长久以来非遗保护传承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更是赋予我们守住文化根魂的时代考题。

近年来,旬邑县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之路,建立起一整套独特而有示范意义的“四个三”非遗传承发展体制机制,更是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如今,旬邑县列入县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有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市级9项,县级23项,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有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唢呐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成为文化瑰宝。

技术精湛、形式多样的剪纸;粗犷豪放、刚健有力的唢呐;唱腔丰富的咪子戏;制作精良、口感筋道的花子馍……旬邑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古朴的民风习俗,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非遗之“花”。

“如何加强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怎样有效破解传统技艺传承面临的人员结构老化问题?如何搭建非遗体验流动的平台?如何创造‘非遗+’等多种模式,持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直是我们思考且努力的方向。”2024年12月31日,谈起非遗传承保护,旬邑县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第五亚东说。

在他看来,创新探索“三个体系”“三项机制”“三个平台”“三个路径”的“四个三”非遗传承发展机制,是破解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



建强“三个体系”

让非遗“续”之有根

建强组织管理、保护名录、项目扶持的“三个体系”。

“我们建立了三级保护体系,在县文化馆成立了非遗保护办公室,设置3名专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非遗传承保护日常工作。全县建立了以县文旅局为行政主体,以县文化馆、各镇文化站为业务管理,以各镇村传习所为民间非遗活动网点的县、镇、村三级非遗保护组织体系,为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筑牢了战斗堡垒。同时,在制度引领方面,县政府制定印发了《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旬邑彩贴剪纸传统工艺振兴三年工作计划》,县文化馆每年统筹开展非遗培训辅导、展览展演交流,举办大赛等,多举措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第五亚东介绍。

随着旬邑县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的不断完善,非遗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和“档案袋”,得到了系统性保护,像旬邑十三花宴席、旬邑民间传说、旬邑民间执事说唱词、旬邑民间歌谣等更多非遗被“看见”,也激发了全社会更高的保护热情。

目前,聘请省市专家组建专业团队,组织开展非遗项目普查3次,普查出非遗线索8大类、183个,建立非遗文化保护项目名录体系60个,申报列入县级以上保护名录36个。

旬邑县财政按月及时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全额划拨落实省市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及时制定专项资金使用方案,探索建立“省市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补贴+社会资金援助”的非遗项目资金保障体系,加强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了非遗项目活动顺利开展。

旬邑县投资1640万元建成旬邑县非遗传习中心,一层是以旬邑非遗项目展览、传习、展演及展销为功能的非遗展馆;二层为库淑兰彩贴剪纸专题展厅、旬邑彩贴剪纸研培厅及业务功能室……这些非遗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立“三项机制”

让非遗“传”之有人

建立传承人吸纳、传承人培养、传承人推广的“三项机制”。

“非遗的保护核心是‘人’,是人的‘技艺和知识’,而不是‘物’。非遗保护也要一代代传下去,我们希望在孩子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走进旬邑县非遗唢呐传承教育基地,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唢呐专业研究生部的市级唢呐传承人吕海东告诉记者,他从6岁起开始学习唢呐,学业有成后回到家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建起旬邑县非遗唢呐传承教育基地,多年来,更是致力于旬邑唢呐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将唢呐这门技艺传承、推广下去。

唢呐市级非遗传承人吕海东在演出。

这些年,已有近千名学员在基地进行了唢呐培训,其中不少人成功考入艺术院校,依靠唢呐演奏解决就业的青年也达到300余人。“为了结合时代发展,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在唢呐演奏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大胆尝试,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学习唢呐的队伍中。”吕海东说,县文化馆创编的情景器乐曲《梦回马栏》就是创新的代表作之一,非常成功,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养非遗传承人才超过万人,主要集中在剪纸、唢呐、花子馍、御面、布艺和刺绣等项目,占非遗传承人数的85%以上。命名公布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8人、市级15人、省级2人、国家级1人、特殊人才招聘非遗传承人1名。创新推行“普及培训+拜师学艺+学校教育+社会培育”的传承培养发展模式,依托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坊、传习所开展非遗项目普及传习培训,年累计参训3000多人次,并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县1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以剪纸、唢呐为主的非遗兴趣班,参与学生超过5000人。同时,组建命名非遗传习所四批31个,分布各镇村,由项目传承人负责开展传习实践活动。民间传承人还通过“以师带徒”的形式,在民俗活动和生活中带徒实践培训,增强了非遗传承的效果。



建成“三个平台”

让非遗“名”之有位

建成活动展示,对外交流,精品文创的“三个平台”。

从“养在深闺”到“外出练摊”,旬邑县不少非遗开始走出工坊,走出村落,走上更广阔的平台。

“我们依托历史遗址、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搭建宣传平台,持续放大宣传效应,打造非遗区域品牌,筹办各类展示活动,比如‘美丽乡村’全县剪纸大赛、旬邑彩贴剪纸艺术成果展览、‘豳风豳颂’旬邑唢呐传承汇报演出等,推动非遗火出陕西、走向世界。”第五亚东介绍,其中,旬邑唢呐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省十六运开幕式、第十三届中原艺术节上进行交流演出;旬邑彩贴剪纸在北京、香港、昆明、上海、广东等地展览,9名剪纸传承人先后赴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参加国际剪纸艺术展览交流,极大提升了旬邑非遗项目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在湫坡头镇埝桥子村的秦绣女红研学基地,村民门亚玲和几个绣娘围坐一起,飞针走线、穿针勾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在绣绷上慢慢成形。“我们的幸福真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她告诉记者,自从乔凤娥回村成立旬邑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将秦绣技艺传授给了像她一样爱好刺绣的村民,让他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家人,生活更加充实和幸福。

原来,门亚玲口中的乔凤娥是旬邑刺绣市级传承人,为带动家乡群众富起来,2015年,乔凤娥返乡创业,并积极开展各类免费秦绣培训,参与培训的村民已经达到300多名。她还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增收。


秦绣爱好者在学习秦绣。

基地展厅内,他们用秦绣衍生的产品非常丰富,有摆件、挂件、装饰品、服装、鞋帽等等。埝桥子村第一书记杨天辉说,这些设计精美,色彩搭配明艳,极具地方特点的旬邑刺绣产品,特色鲜明、物美价廉、实用性很高,不仅在国内深受大家喜爱,很多刺绣手工艺品还受外国人的青睐,走出国门。

旬邑县不断加大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市场价值,开发彩贴剪纸纸杯、手提袋等非遗文创产品20余种。制作的《旬邑唢呐经典乐曲34首》视频和音频U盘、旬邑花子馍、剪纸作品《红色马栏》6米长卷和《习仲勋在马栏》等成为热销产品,不断激活非遗的呈现形式,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活”起来。



建好“三个路径”

让非遗“融”之有利

建好“非遗+文化旅游”“非遗+研学交流”“非遗+就业创业”的“三个路径”。

2024年12月31日下午,走进太村镇富村孙会娥剪纸非遗工坊,她正聚精会神地用剪刀将手中的红纸上下翻剪,不一会,一张带着美好寓意的“富贵有鱼”窗花就跃然眼前。

孙会娥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的亲传弟子,工坊内被各种尺寸、主题的剪纸作品装扮得绚丽多彩,惊叹于一幅幅剪纸技艺的精湛和色彩搭配的巧妙。“为了展示国家级非遗——旬邑彩贴剪纸的独特魅力,我把家里3间房屋建成剪纸非遗工坊,陈列我的原创剪纸作品和临摹库淑兰的作品,我在这里带徒传业,把咱们的旬邑剪纸发扬光大。”孙会娥拿出厚厚一沓的签到本。每一页上都有留言、祝福、签名,不仅涵盖国内各地,甚至还有国外友人。


彩贴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孙会娥在带徒弟。

“每年,这里都会有上千名游客、剪纸爱好者、学生来参观、学习,而且逐年增多,我特别高兴,借助这样的平台,不仅推广咱们旬邑剪纸,更是宣传咱们旬邑文化,剪纸走出去,更多人走进来。”2023年,孙会娥剪纸非遗工坊入选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

目前,旬邑县按照“以文聚人、以文兴产、以文活县”的思路,通过将非遗融入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等多元领域,激活了地方文化旅游市场,还创新性地探索了非遗活化利用的新路径,让非遗项目焕发新生。

依托“红色”“绿色”等旅游资源,高标准建设马栏革命纪念馆园区、大唐鹿野苑、库淑兰彩贴剪纸展览馆、“三水豳城”特色民宿街等文旅项目,打造富村剪纸、吕家村唢呐、芝村刺绣、西牛村石刻等非遗文化村,布设非遗表演专区、产品销售专柜等,丰富旅游业态,实现效益增收。尤其发挥库淑兰剪纸纪念馆和库淑兰个人作品影响力,每年吸引参观游客5万多人次。

依托县级公共实训基地、非遗传习网络,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无技能人员,学习剪纸、唢呐、花子馍、刺绣、布艺制作技艺,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保障和政策支持,打造出“旬邑剪娘”“旬邑绣娘”等劳务品牌,“面疙瘩插上腾飞的翅膀”等创业项目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目前该县发展花子馍等实体门店66家、剪纸等合作社15个、唢呐演艺公司10家,带动就业2300多人,年均增收9500元以上。

同时,旬邑县还探索“非遗+产业”的新路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千方百计用活非遗元素,结合“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建设,积极打造非遗文化景区村。以非遗实物展示、非遗制作体验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旅游项目融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手记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旬邑县非遗保护传承的成效有目共睹。文化生态持续涵养,让非遗逐步恢复发展内生动力;文化政策精准供给,为非遗提供了广阔发展舞台;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使非遗传承人挺直腰杆勇往直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保存,更是对文化灵魂的传递,而在这条路上,需要更多的力量。与此同时,要持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造血”能力,以创新之举架设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找到更多的“打开方式”,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海报轮播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沅聪/文

姚坤雨 赵捷/视频

实习记者:李赟/图

编辑:陈静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


▶咸阳:凝心聚力谋发展 笃行实干惠民生


▶咸阳日报评论 | 坚持县域支撑 在促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上取得新突破——论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咸阳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95%以上!


咸阳发布
传播党委政府声音,解读重大政策措施,提供服务资讯,倾听社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