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本号向大家推荐一篇湖北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吕东升前辈最近撰写的一篇6000字雄文《为文当有大格局》。吕秘书长基于40年实践感悟,从六个维度立论“为文当有大格局”这一恢宏主题,本文视野宏阔、立意高远,事例丰富、内容扎实,思想性、启发性、可读性都很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大文、好文。现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吕东升 湖北黄梅人,中共湖北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法学博士、研究员、博导,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以文辅政”和决策服务工作。1995年至2016年,历任12年湖北省委副秘书长、9年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5年省委决策支持工作办公室主任,先后主笔和主持服务5位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文字工作,主笔和主持起草湖北省委重要文件数百份,主持重大调查研究百余项。在独立著述中,《中国山区经济对策》《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2部学术著作、17篇研究报告获国家或省部级奖;主持的重大课题调研中,有15项成果获湖北省委特等奖或一等奖。
为文当有大格局
吕 东 升
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范围,决定事物发展的高度、结局和命运。40年实践的一点深切感悟,为文者尤其是对公文、理论研究文体起草者而言,首要的是应有大格局。
主题是文稿的灵魂,决定文稿的地位和命运。选好主题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恪守党的意识。“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向全党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根本遵循。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历史或者说党的事业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遵循这两大原则,是为文者选好主题的充要条件。这里,谨举两例诠释精选主题。一例是“以大见大”。我2021年10月发表的25000字长篇研究报告《百年大党缘何风华正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暨“四史”的系统思考》的选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发表重要讲话,郑重提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似风华正茂!”这个精辟论断。接续回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关切,系统总结、研究百年大党为什么能够风华正茂?是什么奥秘使党青春焕发、风华正茂?从而传承、弘扬、用好这些宝贵经验,这对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实现中国共产党青春永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又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加之,当时全国宣传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并无系统、有力度的著述研究和回答这个根本性的课题。笔者正是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职责使命的驱使,毅然决然地选择此主题、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完成研究写作任务的。“需要”是最好的大学。没想到,这份长篇研究报告,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阅读量即逾700万(点赞20万),若加此前荆楚网、人民网先后发表的阅读量则已超过1000万,2022年12月获“全国党的建设优秀理论成果征文特等奖”。另一例是“以小见大”:200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发表了我《用激情拥抱成功》1200字的“轻骑兵”。此文选题虽然不大,但她诠释了“激情是成功的动力”和怎样催生、培养激情,2008年7月荣获“全国党刊优秀稿件一等奖”。2008年5月6日在《湖北日报》发表的《把农民增收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来抓》,虽然是篇千字文的“笔谈”,但它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从“加、减、乘、除”四法并举上建言阐述了破解“农民增收”这个“三农”的核心难题,被评为“全国党报优秀稿件特等奖”。应当指出:精选主题并非要求以“高大上”来体现大格局。作者应根据自己所处不同层级(省市县乡)、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学识水平、不同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酌定。只要是推进党的事业和地方中心工作需要、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就是好主题。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开阔的眼界和视野。当我们在二楼的时候,看到的会是满地的垃圾,而在二十二楼的时候,会将满城的风景尽收眼底。决定格局,最重要的是站位和视野。所谓站位高、看得远,这是一种规律性的因果结局。由此决定: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之所以强调“空间”,是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欲脱离世界、独善其身,如同鲁迅先生所言,“那是抓着自己头发想离开地球”,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具有世界化的战略眼光;之所以强调“时间”,就是要始终追踪、跟进时代潮流,当弄潮儿。二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只有知微见著,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确保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我服务的第一位省委书记1993年任湖北省长期间,在讨论清江一个重大水电项目该落地建在何处时(注:专家勘察测定两个选址“二选一”,当年沿江宜昌、恩施两个市州都在抢争此项目),在省政府现场办公会上他深思熟虑地说服大家:“中国的事情光靠技术经济学不行,要搞政治经济学”,一锤定音将争论不休的清江第一级水电站坝址定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水布垭,这件事给人以极大的启迪。三要站在领导和组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尤其是对公文起草者、决策服务(咨询)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2011年2月,湖北一位新任省委书记同我谈话时问及“东升,政研室有多少位同志?”我回答说“在编58位”。他紧接着颇有风趣地说,“你们58位同志都应该成为58位省委书记!”书记的话看似玄乎,但指向是非常明确、实在的,与“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古训同出一辙。在地方各级党政和企事业单位办公室、政研室起草(代拟)公文的同志,只有把握组织和领导的意图,善于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与领导的思路、思想相契合,起草的公文才能“通过”“过关”。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为文者的站位问题,站位高才谈得上大格局。
大格局需要大能量驱动。自然界的现象发人深省、启迪深刻:竹农有言,毛竹前三年每年只能长几厘米,而地下的根纵向深扎十几米乃至二三十米、横向伸展几十米,因而源源不断地吸收了大量的养份。第四年、第五年春夏季每周则以几米的速度生长,可谓“直插蓝天”。笔者引喻:“厚积方能勃发”“扎根深方能成大材(才)”。干为文这个行道的应该是“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我也多次在同行的大会上讲过体会,与其他机关干部相比,在理论素质上应该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两件事令我记忆犹新:一件是2003年11月,我任省委政研室主任不久,时任省委书记在武昌东湖宾馆出席了全省党委政研室主任座谈会,书记为了倡导市州县各级政研室主任多读书,他在讲话时笑着问我“东升,你读了多少名著?”另一次是2005年6月的一个深夜,家里“红机子”(保密电话)铃声响了,书记在批阅来信时问“东升,‘祸起萧墙’怎么通俗地解释?”我说“书记,就是‘后院起火’呀!”我们有一位政研室的老领导讲过体会,“跟书记外出一次,脑子里往往要提前五、六天装东西(阅读材料)”。为什么呢?因为跟书记坐在考斯特车子上或者开会讨论问题时“天南海北”无所不问,如果回答不上来,可被动啊!我们长期为书记服务,谈不上比省委领导高明,最起码要跟得上领导的“思路”,为文者建言对他有益。否则,要我们干什么呢?!我想,凡在领导身边从事“以文辅政”当参谋的同志,也不乏有这样的体会和紧迫感。鉴此,为了达到盛满“一桶水”、胸中“墨一桶”,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以研促学”,无论工作再忙,每年都要挤出时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围绕三、四个专题进行“学习一研究(思考)一写作”,通过积累、碰撞形成自己的思想火花,为工作催生不竭的动力和创新之源。同时,注意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先“博”后“精”,在“博大”中实现“精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自然界的一条铁的真理;“发展之路是兼容”,也是社会领域的一条铁的真理。我们党“一主多元”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元指导、多样并存”的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方针、“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既发挥了“方向盘”“主心骨”的保障作用,又极大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了排山倒海的合(活)力。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深得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心,多次写进联合国有关文件,其“人间正道”和威力也在于“兼容”。兼容则兴,不兼容则衰、则败甚至则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具体到为文者而言,为什么要多学科兼容?怎样实现兼容?朋友们也都熟知这样“铁的事实”:就“三农”研究“三农”、就经济研究经济、就文化研究文化、就党建研究党建,往往受知识、视野的限制容易“管中窥豹”,所提建言不一定有效管用(不一定“治本”)。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即从全局上)观察分析问题,碰撞出“思想火花”,拿出的方案建言才能切实有效、易于操作落实。对为文者而言,为了实现兼容,基本前提是肚子里要“有货可兼”。地方党委在同级组织中是处在“总揽全局”的枢纽地位。笔者为适应1995年5月从湖北省政府机关调省委做决策服务工作的需要,仅仅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我35万字的专著《中国山区经济对策》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云南省一等奖),1998年7月开始攻读法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学科知识结构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读师范学中文、恢复高考上大学的经济学向政治学拓展。博士论文《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对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世界性难题进行多维层面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四论”(Ⅰ.结合基础论: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Ⅱ.结合关键论: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Ⅲ.结合核心论:关于重塑国有企业市场主体;Ⅳ.结合保障论:关于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机制的探讨),着力破解在我国现阶段如何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难题。此著先后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世界发展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如实说,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写作,厚植、拓展了自己从事决策服务的理论功底。一件事十分有趣、令作者终身难忘。2003年6月12日,《湖北日报》“专刊·前沿”栏目用通栏标题将近一整版发表我的博士论文《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导论”(摘要)后,7月5日(即23天以后),中共湖北省委下发“鄂发干〔2003〕111号,决定我在原任省委副秘书长基础上,增任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这两件因果相关之事如此巧合、且时间这么逼近,至少说明组织上用人是量才适用、“求贤若渴”啊!
苏轼诗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至关重要。所谓辩证思维是一种基于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准确地认识事物。尤其是一些重大调查研究的建言和决策性文件的起草,更应该在坚持和善于运用辩证思维上下苦功夫。要准确领会辩证思维的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性。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多维度的认识,要求我们不仅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局部特征,还要深入了解其内在本质和相互关系,全面地、完整的认识事物。二是矛盾性。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面和碰撞点,矛盾的发展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基础。善于通过分析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规律。三是发展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没有穷尽的。要善于通过对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把握,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建言,引导事物的发展。陈云同志倡导的“六字辩证法”易操作、挺管用。(1)交换,就是相互交换意见。一个人看问题总是有局限性的。集体讨论、大家交换意见,是达到全面认识的重要方法。在交换意见中,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因为正确的东西往往是在否定错误东西中生长起来的。陈云同志曾经讲过,“毛主席如果没有王明、张国焘这些反面教员,未必能那样的成熟”(引自《陈云文选》第三卷47页)。(2)比较,就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比较。对于各种意见要进行比较,所有正确的分析和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方能知优劣。这是“试金石”的方法。(3)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这“六字辩证法”,使我受益匪浅。创新是不竭动力,也是为文的难点。“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文稿究竟有无大格局,其落脚点、检验标准最终要体现在能否通过创新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上来。怎样创新?别以为创新“玄而又玄”“高不可攀”,根据作者长期的实践,只要“把握一条原则”:守正创新(“人间正道是沧桑”。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培根固本;创新才有生机和活力)、恪守“两个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不动摇”的根本前提;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接牢畅通“三线”(天线、地线、外线),必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思想火花”。笔者在最近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大有书局出版的《精品调研报告是这样炼成的》这部著述中具体总结了“六种创新途径方法”,因本文篇幅所限,恕不赘述。这里,仅举一例重大理论创新是怎样形成的,相信朋友们可能举一反三、从中受到一些重要启迪。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高”不过所有制,也“深”不过所有制。笔者能在25年前(1988年5月)撰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力军——对温州、台州民营经济考察的理论思考》中,敏锐提出这个重要论断并作为调研报告的主题系统阐述,总结起来主要得益于“三员”:一是“反面教员”敲警钟。像我们这一代“50后”的出生者,逢上所有制“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20世纪60至80年代,深感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发挥甚至严重挫伤生产者积极性,已经走进“死胡同”(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农村的人民公社、生产小队)。二是“理论教员”明经纬。笔者在专题学习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基础上,反复学习研究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关于所有制改革的论断、思想,深感确立“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论断,把“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些重要论断,具有开创性、革命性的伟大意义。笔者认为:民营经济是所有制“实现形式”而非“所有制”,不能把民营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划等号。三是“实践教员”定乾坤。1997年至1998年,我先后两次带队去浙江的温州、台州考察民营经济,其中重点考察了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等12家民营企业,其产权人格化、生产经营社会化、经济模式混合型、管理契约法制化等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同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经济一样,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1997年,温州市民营经济创造了84.8%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台柱”。正是这“三员”碰撞、融会贯通,使笔者敏锐地认识到其势方兴未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而坚定、果断地提出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力军”的重大创新论断及其促进发展的若干战略对策建言。【重要链接】 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党的二十大有关精神,第一次颁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共8个部分31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决定。(分别引自2023年7月20日、2024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附:作者近年来在中央主要媒体平台发表的部分研究报告
1.百年大党缘何风华正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暨“四史”的系统思考(学习强国,2021-11-06)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强国,2021-08-30)
3.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全面历练提升干部队伍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学习强国,2020-05-20)
4.在全党大学习中练就高强的本领能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