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相房室阻滞及旁道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及特点
王有武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3 相性阻滞又称快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是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现象,指心率增速时出现传导阻滞,而心率减慢后传导阻滞恢复正常传导的心电现象。
其发生的部位较为广泛,如窦房结、心房、房室传导路、旁道等部位,本文主要介绍正常传导通路发生的3 相房室传导阻滞及异常房室传导通路(旁道)发生的3 相性阻滞。
收集分析我院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诊断房室传导及旁道3 相性阻滞27 例。其中阻滞部位在正常房室传导路22 例,旁道5 例。阻滞发生于正常房室传导路的患者中,男16 例,女性6 例。临床诊断:冠心病19 例,高血压和冠心病2 例,晕厥待查1 例,心肌炎1 例;患者年龄8- 96 岁,平均64 岁。旁道阻滞5 例中,男性3 例,女性2 例;冠心病2 例,其他3例;年龄12- 73 岁,平均37 岁。正常房室传导通路22 例中,右束支阻滞8 例,左束支5 例,左前分支阻滞1 例,左后分支阻滞2例,一度房室阻滞5 例,左前+ 一度房室阻滞1 例。5例旁道表现为典型心室预激。表现为心率变化或早搏后出现,3 相阻滞的临界心率在一定时间内是有变化的。通过对本组心电图资料分析,以下为发生每个部位的典型心电图的表现。1. 一度房室3 相阻滞,3 相一度房室阻滞有两种表现:①心房慢时PR 间期正常,心房率快时PR 间期延长至一度房室传导阻范围;②本身伴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 间期延长的程度随频率加快而增加(图1)。2. 左前分支3 相阻滞,3 相左前分支阻滞表现为心率加快时出现,心率减慢后消失,但心动过速后的长间歇后显示3 相阻滞(图2)。3. 左后分支3 相阻滞,心率加快使出现,心率减慢后消失。传导阻滞程度不同,心电图阻滞的波形不同(图3)。
4. 右束支3 相阻滞,心率加快使出现传导阻滞,心率减慢后传导阻滞消失。束支可呈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图4)。5. 左束支3 相阻滞,心率加快时出现传导阻滞,心率减慢后传导阻滞消失。可呈间歇性(图5 上)或连续性(图5 下)出现。6. 左间隔支3 相阻滞,心率加快使出现,心率减慢后消失。呈间歇或早搏后出现方准确诊断(图6)。7. 旁道3 相阻滞,旁道伴3 相传导阻滞,心率快时预激波消失,心率减慢后预激波出现(图7)。8. 3 相阻滞的临界心率在短时间内较为恒定,24h 动态观察是有变化的(图8)。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3 相阻滞可以发生在房室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包括窦房结、心房、房室传导、旁道等,本文病例最多见于束支及其分支。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动作电位3 相是不应期,大致相当于心肌兴奋性的全部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此时心肌细胞膜电位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90mV),持续时间延长,即复极不全。如在此期出现过早搏动,或心率增快至一定限度,其“0”时相除极速度及幅度均减小致使传导减慢或受阻,此现象为生理性阻滞,称之为差传或干扰。但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发生2 相或3 相病理性延长,从而造成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延长,当心率稍增快达到此不应期便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阻滞为3 相阻滞。3 相传导阻滞应与差传或干扰相鉴别:3 相传导阻滞是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2 相、3 相延长造成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延长,提前的激动发生传导阻滞,称之为3 相传导阻滞,为病理性改变(图8)。而提前的激动落在正常的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发生的传导阻滞,为生理性改变,生理性传导阻滞一般称之为“干扰”或“差传”(图9)。从心电图上分析,生理性传导阻滞一般指心率较快常>180bpm,或在心电图的U 波顶峰前。病理性传导阻滞一般指心率<150bpm,或在心电图的U 波顶峰后。3 相阻滞表现为心率变化或早搏(或心动过速)后出现,其每例临界心率均不同,3 相阻滞的临界心率在一定时间内较恒定,但从24h 动态观察是有一定变化的,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改变,基本心率的改变也使延长的不应期发生改变,所以,临界心率也有一定的改变。3 相阻滞可发生房室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多见于房室及其左、右束支,为病理性改变。旁道也是发生3 相阻滞的好发部位,可能为病理性改变,但也不能排除独特的生理特性。正常房室通路的3相阻滞,因发生房室或束支阻滞,对心脏的功能可产生影响;而旁道发生3 相阻滞则避免发生逆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可能。3 相阻滞因需要在临界心率左右时发生心率变化时被发现,所以,动态心电图是其检出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