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o各位宝子们
咱们经常有院校会利用当下文博热点去设置些开放型题目进行考察。
今天,继续为大家更新一个热点:博物馆之夜。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近年来,打卡博物馆,触摸历史文化脉搏,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人们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选择。今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国家文物局今年7月份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以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要求。
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响应,多地博物馆“超长待机”延时开放,甚至常态化发展,举办各具特色的“夜游”“夜宿”活动,让更多观众伴着晚风体验文博场馆的“奇妙夜”。“
那针对这个热点我们需要掌握哪些重要内容呢?
01
“博物馆之夜”是什么?
博物馆之夜(Museum Night)是一项旨在吸引公众在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的地区性大型夜间文化休闲活动,以满足公众休闲娱乐为目的、以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和定期常态开放为主要形式的夜间运营模式;博物馆夜间开放主要有三种活动类型,即文化节日型、延长时间型、专项活动型。
02
“博物馆之夜”的实践案例
“博物馆之夜”活动1997年柏林的“博物馆长夜”活动开始的,2000年9月26日,南京市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的“夜瞻园”延长开放至晚上8点半,这是我国较早举办的一个博物馆常态化“夜游”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和博物馆博加入到夜间开放的行列中来。
壹加壹拿两个今年的案例帮助大家进行了解:
①“千年秦汉·博物古今”博物馆之夜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配套活动之一——“千年秦汉·博物古今”博物馆之夜,5月18日晚在秦汉新城大秦文明园盛大启幕。
“千年秦汉”主舞台设计保留了传统的秦汉代表性建筑形制,通过现代灯光艺术排列布局,重构画面的同时融入新中式文化元素,展现秦汉文化的磅礴大气。在“篆写秦汉”区,沙箱写小篆、造纸术、汉代画像砖拓片3组互动装置前人头攒动。游客在手动体验中了解“书同文”的历史知识。通过数字幻柜,游客看到了“活”起来的秦汉文明,感受到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合的别样魅力。借助数字化技术,游客不仅可以看到珍贵的文物,还能详细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作为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亮点活动之一,“千年秦汉·博物古今”博物馆之夜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精心策划,设“千年秦汉”主舞台、丝路长廊区、“秦人秦说”区等13个主题区域13项主题活动,以游园形式串联,带领游客沉浸式“触摸秦汉文化、踏访秦砖汉瓦、凝望秦风汉境、聆听秦音汉韵”。以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方式,动静结合、全面立体集中展示秦汉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底蕴,聚力讲好文物故事,奉献一场可看、可听、可互动、可参与、奇妙有趣的文博盛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国家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之夜
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之夜”于今年8月启动。在一个月的活动时间里,除周二闭馆外,该馆在18时至21时开放夜场参观。
8月1日至31日,融合自然科学与中华传统技艺的彩灯展将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广场亮相。同期亮相的还有“远古剑客——自贡侏罗纪恐龙特展”,展览将深入讲述剑龙起源、演化历史、形态特征以及我国拥有的剑龙种类等,带领观众感受四川自贡这一“恐龙之乡”的独特魅力。该馆将邀请自贡恐龙博物馆专家带来专题讲座,进行展厅直播云观展,同时设置了“剑龙拓印”科普活动邀观众参与。
8月每周五、周六,国家自然博物馆非洲区上演神奇的“非洲狂欢”。活动将以音乐会形式进行,孩子们将身着定制服装,在东非大草原上见证野生动物大迁徙。
各类主题讲解也在“博物馆之夜”举办。每周一、周四,了解国宝大熊猫的前世今生、认识四川的食虫植物、走近“蜀人先祖”……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观众可在展厅中“寻迹四川”。每周三、周四“博物夜谈”活动中,专家将与观众“坐而论道”,分享、交流科学养殖中的奇闻趣事。每周一、周日“自然讲坛”上,科研工作者将围绕各自领域的学科基础、工作日常、研究前沿等进行分享。
03
“博物馆之夜“的意义和功能
一是优化观众结构,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夜间开放有利于激发公众参与文化生活的深度、广度和多样性,增加观众人数。从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博物馆之夜”到中国园林博物馆的“仲夏夜之梦”,从上海体育博物馆的奇妙之夜到青岛啤酒博物馆的沉浸式夜游,各地博物馆充分利用非遗元素、科技手段等,将夜间时段转化为公众亲近历史、感受文化的绝佳时机。
二是增加部分收入,拓宽博物馆的经费渠道。“博物馆之夜”为博物馆带来门票、广告、夜宿等新的造血机遇。武汉自然博物馆2020年举办夜宿活动,一场可创收4万元左右;上海玻璃博物馆刚开馆时年门票收入仅20万元,在深挖夜间开放模式后,年收益超2000万元,显现出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的强劲动力。
三是扩大社会影响,优化博物馆的公共形象。武汉自然博物馆为抗疫英模亲子家庭、部队官兵和家属开辟了夜宿的绿色通道,彰显出人文温度;南京博物院与江苏交通广播网进行直播合作,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夜间开放活动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3.8亿,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达6.3亿,提高了南京博物院的社会影响力,树立了亲切有趣、与时俱进的形象。
四是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博物馆协同创新。博物馆夜间开放需要各部门配合,有助于建立博物馆内部的沟通协作机制,同时促进博物馆与表演类、创意类等机构的合作。如四川博物院联合外部教育、研学、艺术培训等机构组织沙龙,武汉自然博物馆邀请武汉艺术院团进行夜间歌舞表演,均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内部和外部交流网络与合作机制。
五是提升服务效能,增强博物馆履职能力。一方面夜间开放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公众夜间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夜间开放延伸了博物馆有限的物理空间,如每逢节假日博物馆观众量暴增,观众参观体验不佳,而夜场有利于观众分流,提升观展体验。
六是推进文化惠民,带动城市夜经济发展。博物馆的夜间开放作为创新型文旅消费空间,参与到本地“夜经济”生产中,促进文物旅游融合发展,激发了文旅消费新活力。发挥带动周边服务型产业消费的辐射作用。
04
“博物馆之夜“目前存在的多重困境
博物馆夜间开放毕竟是近二十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近几年在一定范围内蓬勃开展,发展还不成熟,也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失灵”。
一是安全隐患凸显。夜晚相对于白天更易发生盗窃、损坏文物等安全问题,如武汉自然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是动物标本,缺少围栏和保护柜,夜间易被观众随意触摸。夜间维护观众安全更具挑战,尤其是夜宿活动中,观众的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增加了安保难度,同时夜间安全防范措施也需周密部署。
二是运营资金匮乏。目前我国博物馆夜间开放的资金获取途径较少,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极少部分为民间组织或个人捐款,大部分博物馆运营资金匮乏,没有夜间开放的专门预算。白天与夜晚都对外开放会增加人力成本及其他额外运营开支。
三是人力资源短缺。延时开放导致工作量加重,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19年首次夜间开放时,有七百余名员工在岗,部分员工当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我国公共文化参与形式多为表层的享有型参与,缺乏深入的建设型参与,公众极少以捐赠者、建言者、创意者等身份参与,多元文化治理模式尚未形成;博物馆内部也缺乏从事夜间开放策划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和创意人才。
四是基础设施滞后。夜间开放所需的场地设备与白天略有不同,大部分博物馆在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现有设施难以满足较大型夜间活动的需求;不同主题的活动都需重新采购服装、道具、宣传等物料,既要补设施的短板,又需更多的花费。
五是内容创新不足。由于受到资金、场地、创意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博物馆夜间开放在内容创新方面较为欠缺,目前以展览延时、传统文化表演、“光影秀”、夜宿等方式为主,活动趋于同质化,难以满足公众对博物馆之夜“有趣”“有特色”“沉浸式”等的期待。
更多文博热点补充将在咱们的「壹加壹文博考古热点班 」为大家呈现。戳下方链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