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宏
《知识分子》总编辑、数学家
这个时代,
传播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更加困难
过去的一年,全球经历了极大的动荡,尤其是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所带来的不定。无论你的立场如何,都不得不承认这一事件对全球科学研究领域构成了重大挑战。正如《自然》杂志中所描述,许多研究人员感到深深的绝望,认为这次选举结果是对事实、理性、知识和文明的一种倒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的认知缺陷让我们倾向于只相信符合自己预设立场的信息,即便这些信息可能是反智和反常识的。网上简单几次点击就能让人接触到满是谎言和误导的内容,而一次不经思考的转发,就能将这些虚假信息传播给数以万计的更广泛的群体,使人在无意中加深了对这些预设立场的信仰。其实谎言与政治宣传并不难识破,但在AI的推动下,庞大的网络平台成了制造信息茧房的工厂,人们在其中舒适地封闭自己,抵御外界的真实理性声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真正的科学知识、现代文明显得尤为困难。科学研究需要严格的实证支持,这要求科学家们在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中全力投入。虽然科研成果的普及极其重要,但在迷信、伪科学以及政治偏见的压力下,这一任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现象更是明证,错误的科学信息常常在网络上迅速蔓延。
在这个充斥着混淆视听信息的网络世界里,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科学传播品牌显得尤为关键。《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平台,以此来弘扬科学、文明与智慧的价值。我们欣慰《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与认可。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秉承深度与广度兼备、思想与创新并重的理念,不断推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内容。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社会、哲学,我们希望《知识分子》能够成为您获取智慧、洞察未来的可靠平台,激发更多思考和讨论。
感谢大家的陪伴与支持,祝大家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年里,健康快乐!
周忠和
《知识分子》总编辑、古生物学家
2025年,世界的动荡能够触底反弹吗?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中国的龙年,全球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与挑战中。俄乌冲突未止,中东战火不息,核战的阴影逼近,不仅标志着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也不停挑战全球各国民众的心理底线。以美国为首的多国大选与政治纷争给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
与此同时,全球空间探索的角逐也在加速。中国科学家研究到了从月球背面采集的样品,不久将迎来"天问二号"小行星的发射与釆样。美国SpaceX星舰的第五次试飞,向世人展示了发射塔上的"筷子"神功。欧盟与日本合作发射了水星探测器。印度的空间探索计划也是雄心勃勃。
科技的发展如同脱缰的野马,喜忧参半。量子计算迎来了重要突破,生命医学的进步不断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人工智能的风头无疑最为强劲。去年Nature杂志已经将ChatGPT评选为年度人物,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更是同时青睐人工智能,足以表明AI影响力几乎是无处不在。人工智能的喧嚣大潮在商业与政治助推下,让芸芸大众眼花缭乱,如同雾里看花。人工智能何时会像互联网一样,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有关人工智能背后的科技伦理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相关研究可以说是严重滞后。越来越多大数据的产生过程中,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如何得到有效保护?智能机器的应用,如何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在商业巨头对数据的垄断下,如何保障社会的公平?机器智能背后的道德约束如何规范?
2024年不出意外,再次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极端天气及其带来的自然灾害有增无减。然而,正如克拉福德奖获得者安德鲁·诺尔在《地球简史》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所有与人类导致全球变化有关的现象中,最令人震惊的也许正是人类的反应。事实上,人类至今都没有重视起来,也没有真正行动起来。“ 其实,人类只是永远更关心眼前的事情罢了。
面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对科技的拥抱一如既往的坚定,“新质生产力“被写进了二十大的报告中;中国芯片产业在打压中顽强生长,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坚定地走向世界。新修订的科普法也在年末正式实施。
发展中的中国拥抱世界的决心依旧。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年末我们最终等来了中美两国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五年的好消息,虽然未来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说,科技界帽子和奖项只增不减,有组织科研的说法越说越有理,国家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口号越喊越响,稳定支持的呼声似乎越来越弱,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不断被冷落,科技人员的压力越来越大。科技体制改革之难的背后,难道更多是文化惯性的力量?
毛淑德
《知识分子》总编辑、天文学家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