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收信人丨思茅区踏清河村:“移民村”蝶变“幸福村”

民生   2024-11-07 16:35   云南  





走进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踏清河村,远处青山环绕,郁郁葱葱,路旁茶树、坚果树、咖啡树生机勃勃,黛瓦白墙间,外出劳作的村民匆匆而过……构成一幅和谐自然的山水田园画卷。近年来,踏清河村大力发展茶叶、咖啡、坚果三大产业,逐步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兴村富民之路。

眼下,踏清河村的万亩茶园进入了采摘末期,茶农们抢抓农时,纷纷背着竹篓,穿梭于茶垄间,在欢声笑语中将茶叶收入“囊”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此同时,该村咖啡园也迎来了丰收季。咖农们腰间系着采摘篮,双手熟练地在咖啡树枝条间穿梭,手指轻捏,成熟的咖啡果便脱枝落入篮中,发出轻微的“噗噗”声。一旁的坚果林里,村民李波才正在抢抓经济林防病虫的关键期,利用无人机对坚果树进行生物病虫防治。

“我家种植了30多亩咖啡、80多亩澳洲坚果、20多亩茶叶,每年纯收入大概20多万元。”思茅区倚象镇踏清河村村民李波才说。

据了解,踏清河村是1997年从怒江州泸水县和普洱市内异地搬迁到思茅区倚象镇成立的移民新村。2003年,该村成立了村委会,下辖14个村民小组,879户农户、3289人,聚居着汉、彝、哈尼、傈僳、白族等多个民族。其中,从怒江搬迁过来的傈僳族群众占总人口的80%。

“我15岁那年通过异地搬迁从怒江泸水来到踏清河村,那时这里原始森林覆盖,路是泥巴路,坐的是拖拉机,住的是杈杈房,吃水全靠水桶抬。现在村里的路既宽敞又漂亮,村里800多户人家,有600多辆小汽车,出行也方便,我们生活得十分幸福,大伙儿都很满意。”介绍起异地搬迁后村里的变化,李波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留得住,思茅区对踏清河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全面提升踏清河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如今,村民们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房子。2018年,村级卫生室交付使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2019年,全村14个村民小组道路铺设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全村建起民族活动广场1个,小组活动室14个,篮球场11个,公厕10个,垃圾池7个。

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移民群众在踏清河稳稳地扎下了根。现在的踏清河村,一幢幢民居小院排列整齐,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从村口通到每家每户,全村从内到外都在发生着幸福蝶变。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下,踏清河村在谋划产业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坚果+咖啡”“坚果+茶叶”的立体套种模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多种优势产业共同发展,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今日的“金山银山”。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9347亩,每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咖啡种植面积12960亩,每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坚果种植面积17700亩,每年产值可达2800多万元。如今的踏清河村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李林是村里最早一批下定决心种植坚果的农户之一,2010年开始,他尝试将坚果和茶叶、咖啡树套种,陆续每年都增加种植面积,今年,100多亩“立体经济林”迎来丰收。

“长势较高的是坚果树,较矮的那些是咖啡和茶叶,立体式套种最大的好处就是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收成。今年坚果长势比去年好,咖啡价格也好,一年下来收入会达到40万元左右。”李林说。

“产业兴旺了,村民的生活才有希望和依靠。现在,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人均年纯收入也由1997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25000多元。”踏清河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牛花才说,踏清河村特色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乡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家园变美了,产业振兴了,移民群众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踏清河村积极探索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服务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引导群众树立良好家风,稳固乡村治理成效。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踏清河移民今天的好日子。”牛花才表示,在踏清河村这个新家园里,移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他们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关怀和恩情。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踏清河村走上了一条“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幸福之路。



“各族群众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下一步,我们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好咖啡、茶叶、坚果等特色优势产业,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牛花才说,踏清河村将坚持以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为目标,走出一条产业兴旺、村美民富的移民乡村振兴新路子,持续提升移民群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作者:徐晓芳 罗嘉  张怡  (文/图/视频)

编辑:徐椿黠

监审:罗 嘉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simaotv1234@126.com


茶城思茅
普洱茶都·康乐思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