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转型时代的建筑设计实践”主题活动在上海世博滨江大厦举行。论坛汇集了赵元超、张鹏举、冯正功、李保峰、汪孝安、汤朔宁、刘恩芳、薄曦、杨明等众多杰出建筑大师、学者及专家,他们就当前建设行业紧缩背景下建筑设计实践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长征
“每个时代都有新挑战,每个行业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都会有自己的长征。企业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之道,没有通用的解决方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元超在《西部乡土—重走长征路》主题报告中表示,当前建筑行业正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转型”成为热门话题。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建筑行业一直在变化中前进。高峰低谷是自然界的常态,也应是行业的常态,应以好心态来泰然处之。他认为这个行业并不需要过多地“转型”,而需要坚守、坚持。
在西部的实践中,赵元超及其团队深刻体会到了长征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精神内涵是敢于吃苦、敢于胜利、勇于斗争,并重于求实,这些精神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他们在西部的一系列项目实践,如须弥山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新区、六盘山长征精研学基地、延安大剧院、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梁家河干部培训中心等多个案例,均体现了与土地的结合和对长征精神的传承。
统合多效思维是一种绿色思维
“无论是改造还是新建,针对核心问题,找到核心策略,然后统合起来同时解决其他的不同问题,是实现建筑设计高效性的关键。这种统合多效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绿色思维,它能让建筑设计获得简明、高效、顺畅和经济的效应。”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鹏举提出“统合多效”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即在面对建筑改造时,将众多问题和相应的策略统合成几个核心策略,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并产生多重效应。这些核心策略针对的是改造项目的核心问题,如保温节能、结构加固、记忆保留、秩序重建,以及新场所氛围的营造。张鹏举用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改造、内蒙古党委锅炉房改造、乌海市青少年产业创意园改造、内蒙古乌海市化工厂改建、内蒙古团校锅炉房改造五个项目分别阐述了统合多效思维的应用。这些改造项目都有其独特性,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大多数项目都无法避开的。
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改造中,设计团队增设北面楼梯和附属空间,解决了保温问题,增强了结构安全和交通组织,营造了特定空间氛围。内蒙古党委锅炉房改造项目在加固结构的同时,实现了加层增效、入口空间优化和新功能区增设,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和整体氛围。乌海市青少年产业创意园项目通过保留和增加记忆的方式,实现了秩序组织和功效增加。内蒙古乌海市化工厂改建项目重建了生长秩序,环境改造延续了原有布局,建筑改造重构了新秩序,提升了社区活力。内蒙古团校锅炉房改造项目利用可售卖金属设备筹集资金,保留砖结构,引入自然光,创造了光影交错的楼梯和充满氛围的阅读环境,同时进行了外墙保温处理和学生参与的壁画创作,提高了空间效率和结构安全性。
木构建筑新纪元:低碳、诚实与数字技术
“木结构曾是人类早期建筑的基础,因其易获取、加工和建造。但我国早期工业化发展牺牲了大量木材。如今,随着环保意识增强,木结构建筑重新获得关注。现在的木结构规范更友好,材料供应也不再是大问题,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转型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保峰从低碳、诚实、排他性和数字四个方面探讨了木构建筑的未来。
在转型期,减碳成为一大挑战。木材作为一种低碳材料,因其生长时吸收二氧化碳、加工污染少、自重轻、保温隔热、抗震、可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等优点,成为全寿命周期中的优选。此外,木材的循环利用和自然降解特性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诚实性是建筑美学的重要方面。现代主义建筑师如柯布西耶和安藤忠雄从古典建筑中汲取灵感,而李保峰认为,对传统的继承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木结构建筑因其诚实地表达材料及力学逻辑,同时具备美学特征,成为诚实性的代表。
排他性问题涉及建筑技术的选择。尽管木结构建筑具有悠久历史,但金属的使用在技术进步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资源和技术的发展,如中国钢产量过剩,木构建筑也可以探索新的建造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榫卯结构。
数字时代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尽管社会分工提高了效率,但标准化往往牺牲了艺术性。从设计与建造一体化到分离,再到快速建造概念,建筑行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应保持艺术价值。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复杂设计的快速建造成为可能,如李保峰团队与上海大届机器人合作的项目所示,机器人能够根据软件描述制作出复杂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这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高层建筑更新将是巨大市场
“在中国,高层建筑在过去四十年时间里无论在数量、技术还是设计方面都实现了飞速进步。目前国内2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有约1100座,100米以上的更是比比皆是,已经成为各地展示城市化发展成果的最典型标志。当然,这方面的挑战也同样明显,高层建筑已经呈现出了越来越高的空置率,部分区域供给量已经远超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暂停一下,从可持续发展的底层视角重新思考高层建筑的发展模式。”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杨明提出“向上更新——高层建筑再生产”的思考。他说,高层建筑的更新不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列斐伏尔所提到的“空间的生产”,代表着社会利益关系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能够促进社会功能的提升和城市机能的优化。更新要求的也不仅仅是建筑物业品质的提升,更是要能带动城市区域产业的进步。
高层建筑的长期使用通常都会面临消防隐患、幕墙风险、空置劳损、超高能耗等不可避免的挑战。随着建筑老化(一般超过20年),这些问题会不断呈现并加剧,而目前还没有系统有序的应对理念。杨明从定性、策划、整合和重塑四个方面分享了华东院的实践案例,强调了高层建筑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再生产过程,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高层建筑的改造升级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之一。”杨明表示,虽然华东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但这一方向的工作才刚开始。在新的转型时代,高层建筑的更新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市场,值得建筑师去探索。
能力匹配社会需求是未来生存之道
嘉宾研讨环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汪孝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冯正功,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汤朔宁,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薄曦,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恩芳,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陈日飙等,共同探讨了建筑设计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和新时代的要求。
专家们建议:从国家层面,要进行行业改革,与国际接轨,建立正向的优胜劣汰机制,提升技术门槛;企业层面,要重新审视组织结构和成本控制,使之变得更加灵活,同时关注社会需求,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是企业未来生存之道;个人层面,在AI时代,建筑师要深刻理解设计原则,并合理使用这些工具。同时,专家们呼吁行业组织应积极发声,反对无标底投标和低价竞争,建立保护机制,保护设计师地位,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建筑学会指导,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协办,奥雅丽固新技术(广东)有限公司和浙江汇锋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支持。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兼总建筑师牛斌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实践》杂志主编曹嘉明、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俊杰等出席会议。
编辑:孟竹
校对:盛媛
往期回顾
《建筑时报》创刊70周年:与时代同频 和行业共振
2024年全国建筑业最具影响力、优秀公众号名单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