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建工城市更新论坛精彩演讲(一)
视频制作:建筑时报社影像工作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做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里也指明了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超大城市服务水平;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塑造城市空间新格局;提升整体居住品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还有上海市政府认定的其他城市更新活动。
郑时龄认为,城市更新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无论是设计或者施工,都只是承担了整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海城市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近代上海。1862年,一个日本团来到上海,描绘了当时上海的城市风貌。那时上海还保留了大片农田。而到了1927年“大上海计划”提出时,明确了“设世界港于上海”。上海成为远东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航运、工业中心。
第二阶段是计划经济的上海。这一时期强调了上海国内工业基地职能,上海是全国工商业中心、全国工业基地、财政支柱。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的上海。1999年版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以及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的四个中心。
第四阶段,《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目标愿景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展现的图景是,2035年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郑时龄说,这个目标在上海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但整个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
上海的2035总规还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这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总规里是第一次。郑时龄强调了韧性城市的重要性。韧性城市的关键要素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城市、碳中和的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应对气侯变化和灾害的城市。
城市更新的内涵
郑时龄指出,城市更新实际上是涉及到物质性的更新和非物质性的更新,也有市民的素质和理念、生活方式的更新,还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建筑的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的更新。城市更新有不同的规模和时间的延续。
城市更新包括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土地二次开发、用地性质和功能的转换、工业区转型、港区和滨水区的整治和改造,以及城市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有着程度和规模的差异,既有拼贴式的小修小补的更新,也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刀阔斧的翻新。
郑时龄说,“城市总是多元的、多样化的,而且城市总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总是在新陈代谢,总是处在更新过程中。这样一个过程虽然看上去并不壮观,却是涓涓溪流将汇成大江大海。那些让我们永远仰慕的城市空间总是生活的场所,适合人们停留和交往的空间,总是与文化、社会融合的空间,总是有着创造性的空间。”
他明确道,城市更新是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是在城市上建设城市,不是推土机推平重新做。就上海来说,应该以上海城市发展新理念为指导的行动,是有效激发社会多元参与城市建设的政策平台,涉及公共要素的配置,空间品质改善,规土管理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城市更新应该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需要有理想,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激情。因此,城市更新也是理想、艺术、价值的体现。
打造有温度的城市
郑时龄援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那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就是既要创造看得见的和谐,也要创造看不见的和谐,这就是有温度的城市。为此,上海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上海规划部门提出了城市更新单元的处理方法,比如石门二路街道的更新单元。四川北路丰字型的区域更新项目入库方案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包括楼宇更新、商服升级、风貌优化以及品质提升等方面。外滩第二立面的更新是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区域更新将坚持功能重塑和风貌重现,打造新时代上海和黄浦面向全球的窗口和名片。
郑时龄又指出,城市更新的过程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非常重要的。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就是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主题,它是在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遵循人民城市理念,探索推动社区有机更新的一项创新实践行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聚焦社区——最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单元,紧扣“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路径和基础平台。郑时龄提到,目前有一些社区更新案例,已经把公共艺术装置植入到社区里,让艺术创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是非常好的。
在报告中,郑时龄还就城市未来的发展、风貌保护、上海如何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等话题引申出一系列思考。
他说,上海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也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涉及到人的发展。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的素养,也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基础设施更新而进步。所以,如何实现城市更新,如何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如何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改善生态环境,如何创造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居住建筑,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编辑:葛沁宁
校对:盛媛
往期回顾
《建筑时报》创刊70周年:与时代同频 和行业共振
2024年全国建筑业最具影响力、优秀公众号名单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