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走好城乡融合之路,南海究竟做对了什么
情感
2024-11-07 08:24
福建
《迈向城乡融合文明新形态:南海案例》限时特惠包邮 ¥73.8(原价¥148),2024年11月18日活动结束。中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城乡融合文明形态基础之上。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然而中国距离真正的城乡融合仍存在差距。在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往往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城乡融合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促进了城乡之间资源、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在一个城乡融合的文明形态中,乡村不再被视为城市的附庸,而是与城市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古老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大国,应在城乡平等、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文明新形态。构建城乡融合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城乡融合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可以防止落入单一城市化模式的陷阱。城乡要素互补对流使城市和乡村能够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有助于建立更为包容、更有韧性的现代城乡文明体系,为留村的人们提供更为体面的环境和生活。另一方面,如果乡村衰败、农业不强、农民权利难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将不牢固。一个衰败的乡村无法承担治理有序、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功能,更无法承载数亿乡村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期盼。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推进有赖于一个城乡融合的文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县域作为载体。南海在中国的县域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地位不仅是经济体量排名靠前,而且是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县域现代化的样本,以及最适合观察城乡融合文明新形态的县域样本。在历史传承上,南海作为“岭南首府首县”同时是商贸中心、鱼米之乡、广府文化的起源地,乡村社会至今一直保持着繁荣兴盛;在发展战略上,南海以乡村工业化为起点,避免单向城市化道路,把构建平等互利的城乡格局作为发展目标;在制度安排上,南海率先推动国有与集体土地权利平等,农民分享集体土地增值收益的渠道一直畅通;在经济结构上,南海区、镇、村各级经济同步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齐头并进,城乡收入比优于国内大部分发达县、市、区;在空间形态上,南海的城、镇、村各自都有发展空间,产业、乡村、生态、居住等空间布局均衡。回顾南海改革开放45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南海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的现代化之路,南海的城市在乡村面前不强势,城乡发展的均衡、城乡关系的和谐、城乡权利的平等成为“南海模式”的关键特征。正是因为南海的现代化不是以消灭和削弱乡村为导向的,今天南海的乡村不仅拥有富裕的物质基础、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感触到的村庄内生的骄傲、自信和体面。后者正是当前中国面临现代化转型的村庄所奢求的。当前,中国的城乡融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南海的城乡转型也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能否坚持城乡融合领域的改革探索,为南海发展保驾护航,为南海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和制度支撑,是对南海的一场考验。南海要真正率先实现县域全面现代化,必须在一些制约城乡融合的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在土地制度上,要推动土地制度从权利博弈转向利益均衡,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探索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合适路径,为制造业当家提供空间支撑;在乡村振兴上,要推动村庄开放,畅通人、地、钱、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下乡进村,在保持村庄传统文化、风貌、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兼容和吸纳现代要素,从而实现村庄复兴;在农业现代化上,要摒弃第一产业的传统思维,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水产养殖和预制菜、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养、现代种业、农文旅融合等优势领域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大幅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在权利保障上,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城市权利,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一个能够全面覆盖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户籍居民、集体成员、外来人员提供无区别、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在文化融合上,探索现代化条件下岭南传统文明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索古村落、桑园围以及醒狮、龙舟、功夫、粤剧等文化遗产的活化形式,打造和提升基于南海本土文化的价值体系。南海人从不缺少“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与制度改革的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南海人正是凭着一股敢闯敢干的勇气干劲和务实作风创造了今天南海的辉煌。面对未来,南海人同样具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近年来南海提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正是为了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关系不协调的最大难题,构建城乡融合文明新形态的探索和努力。值得庆幸的是,南海抓住了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历史契机,大胆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制造业“数字领航”、种业振兴计划、“七湖三湾一站一园”建设、“水上南海”战略等重大任务,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百千万工程”启动以来,南海明确一体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建设,两者目标一致、任务相近,不搞“两张皮”。南海人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上的长期主义难能可贵!作为一项以城乡融合为主题的研究,本书既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持续跟踪研究南海发展变迁的一个回顾与总结,也是以南海为案例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转型问题的理论思考。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南海的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了从产权攫取到产权保护再到产权创新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激活了集体、企业、个人等主体,释放了巨大的改革动力。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看,南海重视农民的基本权利,发挥了乡村在经济、治理、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主体性、能动性,推动城乡要素对流进而实现乡村有机系统的重构,避免了乡村衰败的命运。这是我们对“南海做对了什么”的基本回答。在中国城乡结构面临整体转型之际,南海的城乡融合探索实践及主要经验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文明范式意义重大。改革开放45年来,南海的发展道路是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延展,是最典型的中国道路,即乡村包围城市。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南海独树一帜,与以城市为增长极的地方不同,南海在实现现代文明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城乡融合之路。本书包括七部分内容。其中,导言介绍人类社会和中国从传统乡土文明到城乡融合的现代文明过渡的一般规律;第一章从国际理论、国内县域比较和南海发展现状三方面界定南海当前已进入城乡融合的发展新阶段;第二章介绍南海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回顾南海40多年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性;第三章介绍改革40年来南海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其制度安排的独特性;第四章介绍南海模式的秘密,解释南海独特的土地制度如何促成了其独特的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第五章介绍当前南海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局与改革路径;第六章介绍南海迈向城乡融合文明新形态的主要方向、路径和政策建议。全书16开本,硬壳精装,内页采用80克纯质纸,排版疏朗,正文文字较大,能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文字:刘守英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