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实践地】光明日报 | 上海社科院课题组:共建美丽城市 共创美好生活——上海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探索

学术   2024-11-13 19:54   上海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4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第5版:红船初心专刊


“风景没话说,体验很丰富!”家住上海浦东的罗乐是一位资深跑步爱好者,最近迷上了打卡陆家嘴水环,“沿途有滨江高楼,也有小河绿荫,可以散步、慢跑、遛娃,可以垂钓、滑板、赛艇。现在,这里是我最爱的后花园!”


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在陆家嘴滨江绿道骑行。资料图片


“水环”全长12.5公里,镶嵌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今年6月,历时近3年建设后,陆家嘴水环画出漂亮的闭环,在浦东中心城区打造出一个完整的“O”字形滨水生态步道系统,串联起3座城市公园、9座口袋花园和一块大型开放绿地,宛若一条连缀街区、社区、园区、商圈的珍珠项链。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3年考察上海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五年来,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牢固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以细心、耐心、巧心下足绣花功夫,以智能化为城市“画像”“把脉”,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子。在不断研究、回应群众需求中,重塑“人与城”的关系,着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1.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

老房子漏雨漏水,时而要“打伞”炒菜;几户共用卫生间和厨房,二、三十个人“排队”洗澡;天花板坠落、电线跳闸,在家待着也心惊胆战……回想起住在“高龄”老房里的辛酸,郑莲仙感慨万千,“没想到,一年就拿到了新钥匙!房子还是装修好的,拎包入住!”

调研组一行来到徐汇区康健路341弄7-8号,随着郑莲仙走进她的新家。乘上电梯,进到屋里,老伴何培哲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以前老房子朝北,冬天冷、夏天热,几代人挤在一起,就想着以后要是住上朝南的房子就好了。没想到70多岁了,这个愿望实现了!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我觉得特别幸运。”说着一开心,何培哲坐到钢琴前弹奏了一曲,眼角眉梢洋溢着喜气。

郑莲仙和老伴居住的这栋楼原是3层砖木结构的职工住宅,建于1954年,风吹雨淋数十年,老房子破旧不堪,小修小补无济于事,居民希望彻底改造的呼声持续多年。2023年4月,一场居民大会后,徐汇区在这里启动实施成套改造。一年后,新楼拔地而起,27户居民拿到了新房钥匙。楼里还装上了光伏、雨水回收、智能楼控系统等设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


居民在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新里137党群服务中心交流。资料图片


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难也要解决!2019年,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到2022年7月,全面收官成片旧改。这期间,上海累计改造近3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约13万户居民受益,这一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紧随其后,上海扎实推进“两旧一村”改造。2023年,结合主题教育,上海将“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并积极推进“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难”问题整改工作。对基层反映的规划用地、技术标准、确权登记、司法保障等难点,相关部门“量体裁衣”优化政策支撑,推动项目改造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2023年至2024年9月,上海共完成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约53万平方米。静安区蕃瓜弄、杨浦区凤南一村、徐汇区田林路65弄等“千户”居民以上项目相继100%签约生效,徐汇区康健路拆除重建项目等历时一年即完成“启动—签约—建设—回搬”。

城市发展依靠谁,为了谁?人民城市理念充分揭示,建设社会主义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临近中午,调研组来到黄浦区鲁班路上一家“老字号长者餐厅”。餐厅里,来往顾客络绎不绝,多数是住在附近的老年人。他们随身带着助老服务卡,购餐时出示即可享受相关优惠。

“开业后天天来!我们两个人一天吃饭花三四十元就够了。”正在吃一大碗镇江肴肉面的胡幼玲阿姨今年70岁,她热情地推荐“赤豆莲心羹”。“早餐最喜欢吃这个!”说着,她还介绍起正在使用的餐桌——桌面有拉手,方便老年人坐下、站起时借力,一侧还有专门放拐杖的位置,“真的是用心为我们老年人考虑!”

做实“关键小事”,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体现到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介绍,在发展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的过程中,上海注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包括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运营老年助餐设施、开展送餐服务,构建“15分钟社区为老助餐服务圈”。

乘电梯抵达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楼,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明亮的“宝宝屋”,防撞门槛、彩色爬垫,墙上挂着小玩具。“离家近,环境好,老师也好,我们家宝宝22个月大,已经慢慢学会和老师互动了!”韩女士告诉记者,社区“宝宝屋”提供的优质托育服务,让忙碌的家长有了喘息的时间,“孩子在‘宝宝屋’玩耍,我能出门喝杯咖啡,还能在社区学校上节画画课”。

2022年,上海市启动社区“宝宝屋”试点建设,为1~3岁幼儿提供家门口的计时托、临时托服务。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60%的街镇设置了240家宝宝屋。宝宝屋在安全、卫生、消防等方面完全参照幼儿园标准,还不断创新升级,还原家庭环境、培养实用技能、专家现场咨询……将专业托育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城市发展就是要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上海,一件件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正转化成一桩桩政府为民服务的实事。


2.用好人民的智慧

傍晚时分,欢呼声、加油声从长宁区新虹桥中心花园的洛克公园里传来。这个总面积约2100平方米的体育场,位于延安西路与娄山关路交叉口的高架桥下,以黄色、蓝色和橙色为主色调,让原本暗淡的桥下空间变得活力多彩,不仅将公园与运动场两种公共空间融为一体,也满足了周边白领、市民的运动需求。

这片公园的变化来自百姓的“金点子”。“以前延安路高架下方是单一的停车场,现在到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时候了。”长宁区建管委工作人员讲述了政府专业部门的考量,“前期调研中,周边居民和白领都提出,虹桥开发区一带的户外体育设施不足,恰好这里桥下空间面积大,又位于高架正下方,适合增设体育场地。”

市民陈莹在附近的写字楼上班。让她开心的是,改造后的公园入口更简约,新增了弧形石凳方便随时休憩。公园紧挨着地铁站,每天穿过公园的上班路都是一种享受。体育场地与公园绿地无缝衔接,祖孙三代来公园,老人可以赏花、赏湖、逛公园,小朋友在草地上撒欢,年轻人可以打篮球、踢足球。

城市怎样建设,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所用?近年来,上海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快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为鼓励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市民参与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上海构建了跨年龄、跨领域的建议人体系。青年学生、新就业群体、退休老年人等都在人民建议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形成了“全民参与、人人建言”的局面。以“新城发力”战略决策为例,上海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开展的“五个新城规划建设”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就收集到200多条“金点子”。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黄浦江和苏州河这“一江一河”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去年5月,退休市民韩曙提交了一篇建议,呼吁加强“一江一河”全域系统规划,挖掘文旅资源,并推进郊区段岸线贯通。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和市住建委很快响应。不久,一场关于“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的人民建议征集座谈会召开。韩曙的建议引起广泛共鸣,参会的其他市民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相关部门一一回应,一些建议将落实在后续规划中。

建筑工人施业龙很自豪——在发现受伤工友由于缺乏医疗保险不敢就医的问题后,他提出为建设者们免费提供医疗服务的建议。很快,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设立了卫生服务站,每天有专业护士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缓解建设者们的就医难题。这一建议也促使徐汇区政府在2023年的实事项目安排中纳入了“新建120急救分站”和“新建中医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两大项目,惠及徐汇滨江地区近万名一线建设者。

城市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仅回应他们的需求和向往,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调动起人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真正体现人民是城市的主人。

如今,上海已将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扩展至25个。这些联系点,既是联系群众的桥梁、民主协商的平台、宣传法治的阵地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窗口,也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治理和建设的紧密依靠。


3.在城市诗意栖居

“拆墙见绿”。今年5月1日开始,上海最大的免费公园——世纪公园超过130万平方米的游园区域打开围墙,与街区融合,并实施24小时开放。附近居民晨练方便了,回家也不用绕远了,走过路过还能欣赏一片静美园景。提起这件事,人人都说好!

住在普陀区万里街道的居民常说:“我们是住在城市花园里!”以万里公园为核心,普陀区建管委、区绿容局和万里街道围绕富水路等5条道路,进行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推进“美丽街区”建设。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如今的上海,正变得越发灵动。推动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实施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推进“千座公园”民心工程建设……到2023年底,上海城乡公园总数已达832座。截至今年9月,上海全市累计完成732个“美丽街区”建设,覆盖率达46.7%。

今年8月底,位于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的生境花园——光合乐园开园,与此同时,一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繁星”自治服务队成立,成为这片城市森林的“守护者”。

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丁杰介绍,生境花园的前身是小区内一处卫生死角,常年杂草丛生、无人打理,经常有乌鸫、赤腹松鼠等小动物出没,“大家下足了功夫,所有设计都尊重花园原来的生态基底”。例如,种植本土化的蜜源植物,让居民四季有花可赏,也为小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建造鸢尾栈道,可以净化空间,留住更多雨水,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易获取的水源。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城市,上海既落实前瞻宏阔的“大写意”,也画好针走民心的“工笔画”,将“人民至上”书写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和生动表情里,更浸润于百姓的烟火日常和诗意心田。

曾经,数百米宽的黄浦江,阻隔了江两岸的同步发展。浦西繁荣,浦东落后;曾经,苏州河市区河段终年黑臭,鱼虾绝迹……如今,黄浦江沿线45公里、苏州河两岸42公里岸线贯通开放,滨水空间品质持续提升,“艺术西岸”“半马苏河”等城市景观活力迸发,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区。

漫步徐汇区的艺术西岸。油罐艺术中心最先在上海中心城区带火“工业风”,水泥厂预均化库更新而来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成为潮流聚集地,串联为城市间律动的音符。

走,到杨浦滨江,看芦苇摇曳,任江风拂面。这片20世纪上海工业的重要阵地,正在经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发展秀带”的蝶变。黄浦江畔的工业遗产被改造成世界技能博物馆、国际时尚中心、艺术中心,可逛可坐可看可玩。腾挪出的土地为产业导入提供了大量商办空间载体,一批年轻企业纷纷在此布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上海杨浦滨江正在经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发展秀带”的蝶变。资料图片


不光建设城市、创造城市,也让人能亲近城市、享有城市——五年来,上海始终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民生活迈向更高品质,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


上海市青浦区元荡湾美景宜人。资料图片


在青浦区徐泾镇,由蟠龙“城中村”改造而来的蟠龙天地令人眼前一亮。完成了3万平方米的河道整治和水生态修复,修复了青浦区级文物保护点程家祠堂、凤来桥等建筑,“蟠龙新十景”再现,成为上海西部一座“江南会客厅”。

当调研组踏上一座典雅古朴的小石桥,只见桥下水波悠悠,秋日的阳光铺洒在新旧融合的巷口、店铺和往来穿行的人身上。却见一位老人抚摸一侧的石板:“这是凤来桥,这些石板没变,布局也没变。我小时候在这桥下面钓过鱼。”

人民城市什么样?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人民城市,不仅回应着人民的期许,更承载着温暖的“乡愁”,也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4.经验与启示

人民城市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深刻诠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历史性问题。从2019年起,上海围绕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推出诸多政策方案,落实更多生动实践,讲好上海精彩故事,形成了诸多可以复制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始终坚持党对人民城市建设的坚强领导。上海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新思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夯实城市基层党组织,推动工作重心下移,骨干力量下沉,物质支撑下沉,责权利对称下沉,探索形成了一条“滨江党建”新路——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依托市、区、街镇、居村党组织“四级联动”主轴,构建全域推进的滨江党建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入选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以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民城市物质基础。过去5年间,上海城市资源配置功能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度重视科技和产业对民生福祉的支撑作用,推出吸引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取得初步成效,人尽其能的多层次创新人才体系逐渐形成。

以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整体品质。精细化是上海提升城市整体品质的重要抓手,也是上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世界级难题新路的先行实践。紧扣“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这几个关键,上海推动数字赋能城市管理,以应用场景为抓手,聚焦最小治理单元,推进“一网统管”。同时,注重标准化管理,完善“市-区-街镇”三级和各部门条线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创新市场化运作,突出法治化保障,不断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升级。

以大民生建设增进人民群众社会福祉。强化民生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和家门口延伸,向新城和郊区农村覆盖,向薄弱环节和重点人群倾斜,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教育、医疗、就业、住房领域社会事业改革,推动高水准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便捷可及。

以绿色低碳发展擦亮城市生态底色。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城市,上海作出一系列部署,包括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从源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守牢城市安全底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以高水平城市规划建设推进民心工程。上海坚持规划引领,将推进旧区改造、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民心工程,与落实城市总规划紧密结合。五年间,实现成片旧区改造全面收官,“两旧一村”改造稳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节奏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提升,风貌保护更加贴近百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对上海而言,“人民至上”是不变的根本遵循;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也是不变的价值追求。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孟歆迪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民城市建设上海报告”课题组)

来源:光明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是展示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活动、重要科研成果、优秀科研人才和国际学术交流情况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