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985大学的“实验班”到底有哪些?这其中有你所在的班级吗?

文摘   2024-11-30 07:58   福建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当我走进985名校的“实验班”课堂


在从教二十余载的生涯中,我见证了无数莘莘学子的成长。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特别的话题 - 那些令人神往的985高校“实验班”。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我有幸近距离接触过这些“天之骄子”们的求学历程。


记得去年夏天,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清华大学,恰好旁听了一节“姚班”的课。教室里坐着30位神采奕奕的年轻人,他们正在聆听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的授课。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MAOGE

part01

计算机领域的“黄金三角”


说起实验班,不得不提计算机领域的“黄金三角” - 清华姚班、北大图灵班和上交ACM班。这三个实验班堪称中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最高殿堂。


清华姚班成立于2005年,是由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院士一手打造。


有意思的是,2019年他又创办了“智班”(人工智能班)。


现在这两个班已经合并,统称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我曾问过一位姚班的学生:“为什么选择这里?”他笑着说:“因为这里有最顶尖的教授、最优秀的同学,还有最前沿的课程体系。”


北大图灵班则是2017年才成立的“新贵”。


虽然起步较晚,但其配备的师资阵容同样令人惊叹。


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亲自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这在国内高校实属罕见。


每年只招收30人,堪称“精英中的精英”。


而上海交大的ACM班则是国内最早的计算机实验班。


2002年由俞勇教授创办,比清华姚班还早了3年。


有趣的是,ACM班的名字来源于国际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组织 -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


这个班的特色在于特别注重算法竞赛训练,培养了大量在国际程序设计竞赛中大放异彩的人才。




MAOGE

part02

走进理工科的“精英摇篮”


除了计算机领域,其他理工科专业同样有令人瞩目的实验班。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班”就是一个典范。这个班以钱学森先生的名字命名,培养模式非常独特。


我曾和一位钱学森班的老师深入交流过。


他告诉我,这个班的学生需要跨专业学习。


比如,学电气的要懂热工和力学,学机械的要懂电子技术。


这种交叉培养模式虽然辛苦,但却能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最妙的是,学生可以在第二年才选择具体专业方向,这给了他们充分的探索空间。


北京理工大学的“徐特立英才班”也别具一格。这个班汇集了该校最高分的考生,但不急于分专业。新生入学后可以在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中自由选择,这种灵活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MAOGE

part03

数理化的“精英特区”


说到培养学术大师,就不能不提中国科技大学的“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这个成立于2009年的实验班,是全国少有的以数学为主的实验班。



有意思的是,这个班采用“2+2”或“3+1”的培养模式。


学生前2-3年在中科大学习基础课,之后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跟随院士做研究。


我认识一位在那里任教的老师,他说:“这里的学生不是在解题,而是在探索数学之美。”


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实验班”则走出了另一条路。这个班设立了三个双专业方向:金融+数学、计算机+统计、自动化+计算机。在当今这个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这种培养模式显得格外超前。



MAOGE

part04

潜心育人,各显神通


回顾这些实验班的特点,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小班教学、导师制、国际化视野、跨学科培养。但每个班又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清华姚班注重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功底;北大图灵班强调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探索前沿领域;上交ACM班专注算法竞赛,培养实战能力;西交钱学森班追求学科交叉,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些实验班的成功经验,能否推广到更多的学生身上?答案或许不是简单的是与否。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展示了人才培养的多种可能性。




MAOGE

part05

未来已来,教育先行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这些实验班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每个实验班都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其次是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最后是国际视野的关键性,要培养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人才。


记得一位实验班的学生对我说:“在这里,我们不只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创新,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或许,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 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这些实验班的存在,正是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教育理想。


我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涌现出来。而这些实验班的探索和经验,必将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让借口变成煎熬
此号记录自己过往的点滴,愿岁月静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