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座深藏于地下136米处的水电站,建设20年,现仍在发电

幽默   2024-09-30 00:00   山东  

点击关注不迷路,每天获取精彩历史内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如今的世人而言,位于新疆腹地的可可托海景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那秀美动人的山水风光。

其实,在深邃的伊雷木湖的湖底,一直潜藏着一座共和国的钢铁堡垒。这座深达地下136米的水电站,经过了二十年的秘密建设,静静的蛰伏于湖底,至今仍在发电。为什么水电站会选址在如此偏僻而施工艰难的湖底?施工人员们又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二十年?

地下的钢铁堡垒

可可托海,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作为极寒之地,这片土地曾被记录下零下五十七度的气温数据,被冠以"全国第二冷极"之名。作为享誉全球的矿脉,可可托海也是公认的"稀有金属陈列馆",物产极为丰富,据说碧玺、水晶等宝石就镶嵌于路边岩石上,随处可见。

从那些看似寻常的连绵山脉望去,令人难以想象,在这片苍翠之下竟然隐藏着一座巨大的地下建筑。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实际上就是一个隐匿其中的钢铁堡垒。在1980年以前,中国地图甚至不曾对其标注,只有一个保密代号"111矿"印在上面,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其实,在可可托海的伊雷木湖之下建设一座水电站这个构想,最初是由苏联专家提出来的。早在1952年中苏友好时期,在苏联方面的援助下,可可托海便建立了地面水电站。这座总装机容量664千瓦的厂房,虽然在今下不值一提,但在当年却是西北地区的容量第一的水电站。

然而到了1958年,单单一座水电站的发电量已不足以供矿区使用了。于是可可托海马上开启了建造第二座水电站的计划。与此同时,随着炮击金门事件的发生,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不久后美苏协议签订,前来援助的苏联专家全部撤出了中国,许多项目只得搁浅。

据说在筹划建设新水电站之初,全体十二名专家都对伊雷木湖湖底这个选址进行了否定。因为这里的山体都是十分坚硬的花岗岩,掏挖竖井非常困难,并且常年的低温天气会严重阻碍施工进程。

即便如此,水电站的最终选址还是定于此地。因为在彼时中苏交恶、美苏争霸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一切建造活动都不得不考虑战备需求,"易守难攻"成为了基本要求。所以,将水电站修建在既隐蔽又坚固的地下136米处,是个十分稳妥的选择。

不亮明珠誓不还

地下水电站,便是在由地震形成的伊雷木湖水位之下,利用引水洞形成的落差进行发电。在如此恶劣而艰巨的环境条件下,施工人员们经历的磨难可想而知。时光点滴流逝,从第一天开工建设,直到四台机组全部顺利发电,他们足足用了20年的时间。

为了将湖水引入地下136米处的基地,由两千余人组建的各路建设大军,奔波奋战,不舍昼夜。

他们将坚硬的山石挖空,在上面建造厂房;排除万难险阻,终于得以在连绵山脉间架设线路;面对简陋的运输条件,他们如同愚公移山般,用不屈的身躯和顽强的意志,将10万吨的水泥、钢材等物资运至工地,并搬运了8000万立方米的岩石。

这座藏于大山腹中的水电站,是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完完全全由人工"掏"出来的。据资料记载,在建造这座地下水电站的过程中,仅新疆生产建兵团工建一师五团就牺牲了20余人。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命悬一线的工人们稍有不慎便会遭遇横祸,总计有50多个年轻的生命永远的沉睡在了那片湖底。

"八年寻伏虎,今日喜降龙。"从这座地下水电站开始建设起,到第一台机组投入使用,经历了十二年的奋斗;直到1976年,设计安装的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又历经了八年的磨难。足足二十年的艰辛波折,才有了如今的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令世人不禁赞叹这个共和国水电史上的伟大奇迹。

独一无二的水电站

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的建成,极大的减轻了矿区用电负荷增长的压力,缓解了地区电力短缺的矛盾,为中国初期的生产活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它的落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三号矿脉开采出的有色金属,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为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年来,一群又一群年轻的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驻扎于此,从筑坝拦水,到打通引水隧道,再到这座直达地下136米的水电站最终建成,是这些施工人员们将青春的血与汗献给了这片蓝盈盈的湖水,才有了共和国如今的辉煌成就。

随着采矿的停止,在鼎盛时期有200余人的站点,如今也只剩下40人,繁华落幕,唯余冷清空寂,碧空如洗。如今的地下水电站已卸下了肩头的重担,由对矿区供电转为向周边村镇提供电力保障,仍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它的使命。

时至今日,已平稳运行四十余年的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仍然年轻,这个曾经的国字号保密单位,也逐步对外开放,融入了当地旅游产业之中。苍凉而恬静的伊雷木湖,碧波如镜,周边环绕着荒莽而肃杀的群山,仿佛在向你诉说昔日的故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岁月荏苒,当年为了这座钢铁堡垒而献出青春的勇士们,已大多消逝于时间的洪流中。

一代又一代的地下水电站人们,忍受着孤寂的折磨,在深山静谷中,在136米深的洞井之下,用汗水浇铸出了一个人间奇迹。这座用无数人的生命挖掘、用无数人的一生确保运行的地下水电站,值得每位国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 END -

更多历史趣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叫绝历史:解读历史事件,品读历史人物,讲述民间历史故事,揭秘古今历史趣闻,一个让你叫绝的历史故事会!如您也酷爱历史,欢迎与小编交流!】小编感谢您的关注,祝您生活多姿多彩!


版权申明:凡本公众号内容注明【原创】的,内容版权归本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本公众号;未标注【原创】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文章图文均无关联,内容仅作学习,文中所有内容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


叫绝历史
叫绝历史,拍案称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