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位国企一把手,是德国人

文摘   2024-06-21 17:52  

威尔纳·格里希(德语:Werner Gerich),1919年8月25日出生,直到1984年他退休前,都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

但是,在他65岁退休的时候,他作出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

65岁的格里希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可以继续发挥余热,于是他在退休后在西德退休专家服务局注册登记。

此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

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不要怕请外国人多花了几个钱。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

同一年,他与另外两名退休专家一起,作为第一批外派专家,被联邦德国退休专家服务局派到了中国武汉。

随后,作为发动机制造专家,他被安排到武汉柴油机厂(武柴)作为技术顾问。

武汉柴油机厂在历史上也曾辉煌过,1957年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1958年,毛主席曾视察过该厂,武柴也是全国首家拥有上万台生产能力的农机企业。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武柴后来就慢慢的落在了后面,到了1984年的时候,其产品质量在全国同行业17家企业中排在了最末位。

在做技术咨询时,这位德国老人深入到武柴的每个车间、了解每道生产工序,发现了许多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

格里希写下了10多万字的咨询意见,提了上百条合理化建议。旨在提升武柴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然而,这并没引起武柴领导的重视。

格里希对此十分不解,他激动的说:“要是我当厂长,决不这么干!”

几个月后1984年11月,武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格里希受聘为武柴厂长,任期为1984年11月1日到1986年11月4日。

格里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聘请一名外国人当国企一把手,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决定。

最终,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力排众议,在报上发文说:“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

彼时,中国的媒体对此展开了讨论,前后持续了5个月,格里希甚至成了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

这也使很多国家从中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决心。

至今,武汉市档案局完整保存着当时聘请格里希的原始档案。

聘请格里希任武柴厂长,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应当解放思想,以积极坚定的态度把这项工作做好。——1984年185号文关于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会议纪要。

1984年11月1日,格里希这位身高1米8的德国老头到任武汉柴油机厂后,开始穿梭于柴油机厂的各个车间,不时地停下来在小本上写写画画。

但是此时的武柴与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

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浪费严重。

在他的工作日志中,详细地记录着每个车间里细小的缺陷:
柴油机的机油循环系统和水循环系统实在太脏了;
质量检查员用的量具,精确度没有达到要求;
许多车间和部门,经常见不到生产负责人,劳动强度和工作紧迫性,几乎等于零……

格里希当着众人的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磁铁,并将其放入小型拖拉机的发动机中,然后再次将其拉出并举起,上面满满都是铁屑。

上任第8天,格里希发现几台缸体的螺孔竟然被钻穿了,明显是违反了图纸的要求。

他立即下令停工检查,随后,从生产车间一直查到总装车间、成品车间,共查出250个问题缸体。

这是严重的生产事故,但是当时厂里很多人不以为然。

过去不都是这么干的?柴油机照样卖得出去!

不久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武柴总工程师降职为一般工程师,检验科长降职为检验员。

之后,这位新厂长,每天背上一个工具包,装着游标卡尺、吸铁石、白手套,穿行于车间,用卡尺检测零件精度,吸铁石检查机器里是否有铁屑,白手套摸摸机器是否清洁。

经过考察,他提拔了工程师文远海担任该厂总工程师职务。

为提高产品质量,他还将一批技术骨干调到质检部门,每人发一套红色工作服,拥有与厂长同等的质量否决权。

格里希说:“希望我能对中国有所贡献,让中国农民花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好的农业机械。

他的理念和管理在今天看来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可是在当时,厂里绝大部分的人都不理解,而且,依旧我行我素。

格里希在车间巡视时,大家会装模作样。

甚至有人在车间门口放哨,看到格里希来了就通风报信:“鬼子进村了!

针对武柴的问题,格里希的第一斧头砍向涣散的劳动纪律,每天厂长应第一个到厂,车间主任应第一个到车间,自上而下的抓纪律,工厂里懒洋洋的情景慢慢的消失了。

第二斧头砍向混乱的管理,从厂长到干部全部都要下车间,解决生产问题,不能坐办公室瞎指挥。

第三斧头砍向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将安置“关系户”的质检科“大换血”,确保了质量。

他除主抓质量、从严治厂外,还完成了一篇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的改革方案。

他把工厂的行政管理系统设计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网络,并打破厂里的“铁饭碗”,实行以岗位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

一看工资,就基本知道他的年龄。一看年龄,就大概了解到他的工资。这种年龄工资不合理。干部的工资比工人高,这也不合理。

格里希的努力很快见到了成绩,在他任职厂长的两年里,武柴柴油机气缸杂质从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内,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产品的使用寿命从3000小时增加到6000至8000小时。

产品出口到东南亚7个国家,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称他为“质量先生”,国务院原副总理姚依林五次接见他。

1986年11月4 日,格里希结束任期离汉回国。

回国前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归纳了十多条国企的弊端并提出建议。

返回德国后,1987年,威尔纳·格里希被联邦德国授予“联邦十字勋章”荣誉。

但是,随着格里希的离开,武柴昙花一现。

他建立的质量检测体系名存实亡。

1990年,东南亚国家订购一批产品,质检部门发现产品质量不行,不能出口。

时任厂领导说:合同快到期了,就是豆腐渣也要弄出去。

结果,这一次之后,东南亚地区再也不要“武柴”的产品了。

1993年4月,73岁的格里希重回武汉,前后三次到访武柴。最让他放心不下的,仍是产品质量

他习惯性的拿出磁头检查棒,伸进缸体孔道探测,发现有未清除干净的铁粉,用放大镜检查齿轮上的光洁度,发现有波纹,这让他十分生气。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武柴开始亏损,五年后,1998年,武柴破产。

格里希最后一次到汉是2000年6月,当时已80岁高龄。

他曾提出去看看武柴,大家不忍告诉他武柴破产的真相,怕他接受不了。接待人员说马路在修,搪塞过去了。

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去世。

两年后,国家外专局、武汉市政府为其塑造两尊半身铜像,分别树立于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和格里希的故乡德国杜伊斯堡市。

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格里希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 完 —

推荐阅读:

政事堂荐书,建立自己的财务思维

中国足球反腐扫黑的二十三年

国家队下场收房,但这次救市拉不动房价了


参考文献:
SPIEGEL 《Werner Gerich - DER SPIEGEL》
Welt.de  《Ein Rentner - in China berühmter als Marx》
长江日报 《改革开放第一位国企“洋厂长”格里希的故事》
湖北日报 《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的故事 格里希始终不知的真相》



百晓生见闻
有想法、有见地、有深度、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