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跨越20多公里赶来买杂志
还有人花3倍价钱让老板闪送……
(此前报道→)
此前,媒体曾经报道过这家报刊门市部,要说这里当年也是老底子上海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0年时,知名主播印海蓉也曾来此采访。吴淞路529号的角落里,姜俊守着这间上海最后的报刊门市部,37年里,早六晚七,全年无休。连这里的读者都笑称自己:“六十五岁啦,拿老人卡,也算老年人了。”年龄的增长,工作的劳累,让姜俊难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但他不忍辜负读者的期待。姜俊:希望报刊门市部继续生存下去,即使我再一次退休以后,也有人传承,也希望广大的读者能买到他所喜欢的报纸,这是我的心愿。看看啊。
实际上,这个报刊门市部租约年底即将到期,已经65岁的姜俊曾表示,舍不得,但也只好年底关门,他坦言自己尽职尽心在这个亭子里,“但是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亭子的。”“如果这里没了,我们喜欢读报的人会很可惜的,实事求是地说,希望他能一直开下去。”
“其他地方门市部都没有了,书报亭也没有了,太少了,找不到,我感到可惜。”
上海16个市辖区中,有500多个邮政服务营业场所,如今只有姜俊经营的这家报刊门市部留存下来。年龄的增长、单位的压力、工作的劳累,姜俊有无数个离开这里的复杂理由,但选择坚守的原因却很简单——他不愿看到人们为买到一份报纸而四处碰壁,也难以割舍这份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岗位。1988年,当时30岁的姜俊开始卖报,凭着对工作的认真努力,短短几年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卖报状元”,曾以每年零售报刊60万份、营业额超过11万9千元居全国报刊发行系统之首,被评为全国劳模。
34年前,姜俊因为卖报工作突出接受记者采访(受访者供图)光鲜的背后总有难以言说的压力。评上全国劳模对姜俊来说“意味着再接再厉,更加爱岗敬业”,但他有时也会感到这一荣誉在无形中带来了很多压力和负担,“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承担着更多的期待”。工作占据了姜俊绝大多数时间,陪伴家人成了奢侈的事。妻子最初并不理解姜俊这种埋头事业不顾家庭的做法,时间久了,被他的工作热情所感染,也就慢慢习惯了。“从抱怨、理解到支持,有这么一个过程”,姜俊说。如今外孙女已经上一年级了,姜俊却没有陪过她一天,家人对此表示理解,只是姜俊自己偶尔想起会觉得有些遗憾。30多年过去,时光将报纸的黄金岁月隐于尘埃,把小姜变成了老姜,却让他对报刊和顾客有了更深的情感。店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顾客进门后尚未开口,姜俊就迅速抽出几张报纸放在柜台上,顾客付完钱后互道“再会”,有时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来这里的顾客80%不要开口,我就知道他买什么报纸”,姜俊笑起来,皱纹挤作一团,却难掩自豪的神情。12平米的空间内,涵盖了300多种报刊杂志,报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报纸,杂志则被按照军事兵器、文艺、时尚、健康、地理、体育等类别陈列在四周的书架上,供顾客挑选。漫长岁月的朝夕相处使姜俊对它们了熟于心,总能快速为顾客找到想要的商品。刚卖报时,姜俊每天5点取报,一天要接待3000多名读者。尽管如今读者越来越少,但姜俊仍然保持着多年来的工作习惯。37年来,姜俊没有休息过一天。不到五点,天刚蒙蒙亮,城市尚未从沉睡中苏醒,姜俊就骑着电动车出了小区。6点是门市部开始营业的时间,他要赶在那之前到各个报点取报。到了沪太路,姜俊不住地感慨,这条街曾经充满了各种报刊网点,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排起了取报的长队,如今它们都一个接一个地消失,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好像从未存在过一样。取代了曾经辉煌的报刊市场的,是一个蹲在路旁的中年妇女和摆在她身旁的几捆报纸。
取报时,姜俊会为一些老人把报纸送到楼下的报箱,尽管需要为此绕些远路,但姜俊并不介意,“都是老朋友了,人家拿报不方便,我能送过去就送一下”。
6点,姜俊到了门市部,门外已有三三两两等待的顾客了。姜俊一边说着抱歉一边开了门,一天的正式工作也就此开始了。虽然行业不景气,但姜俊凭借多年来积攒的顾客群和广受好评的服务,仍然吸引着大量顾客。因此,门市部的工作往往是忙碌的。没有顾客的间隙,困意向这个65岁的老人频繁袭来,姜俊用手机看相声来保持清醒。“不能打盹,要是打了一次以后就会一直打,要忍着”。忍着疲倦、忍着寂寞,姜俊仍然守护着小小的门市部。“上海有近万家咖啡馆,怎么就不能有100家报刊门市部”,姜俊面对着顾客提出了困惑已久的问题。看着身边的报亭和门市部逐一消失,姜俊感到悲哀。“他这里是最后一家了,要是他也关了,以后我们上哪去买报啊”,顾客们总是这样说,这句话也总是把姜俊的心拉到门市部而不愿离开。2019年,姜俊正式退休,本该回家安享晚年的他始终难以下定决心关闭门市部,就这样默默地坚守,已经到了第5个年头。有一个顾客让姜俊印象深刻。他每周来一次,每次买几十份报纸,带回去给老人看,或许是养老院,或许是社区,姜俊没多问,他觉得这是人家的隐私。“老人玩不来手机,但戴上老花镜能拿着几张报纸看一天,有的晚上不看报纸睡不着觉”,姜俊说,“老人看完报纸家里年轻人和小孩可能都会看,这样我就一下服务了三代、四代人”。顾客们听说今年可能会关门,总是在买报时挽留,但姜俊只能笑着摆摆手,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方面,他年纪大了,如果找不到接班人就必须关门;另一方面,单位也不愿他继续工作下去,常劝他停业回家。姜俊并不掩饰自己的收入,他说自己每月连同退休金和门市部营收能拿到一万多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如果做这份工作一直亏钱,那我也坚持不下去了”,姜俊直言。姜俊是最不希望门市部关门的人,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门店能够继续经营。但是否能如他所愿,没人知道。姜俊说:“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有些人喜欢旅游、打牌,有些人喜欢跳舞,还有一些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张报纸。”而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守着这些报刊和买报的人们。“我大概从30多岁就一直在他这买报了,几十年下来了,不用说话,他一张张面孔都记住的,看到面孔就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他早给你整理好了,他都记在脑子里的,不容易啊。”“很多老顾客都会来。浦东、嘉定的都会来这买,我是三十几年的老顾客了,他总会给我留好一份我要的报纸,哪怕你三个月、四个月不过来,他也会帮你留好。我上次看到一个年纪大的顾客,住在欧阳路的,八十八岁了还骑着自行车每个星期来这买报。”记者在店里偶遇了三名从事时尚行业的女顾客,为了一站式购齐相关行业杂志,她们特意来此。“像这里,可以在一个地方把想要的报刊全部买到,上海应该是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做到了。”“我也不知道当这样的书报门市部没有了之后,人家想要这些报刊杂志还能上哪里去买,大家心里都会有一块地方缺失的,我觉得它是一个文化符号,多过是一个商业的店铺,希望可以有其他的渠道来把这样子的符号延续下去。”就在这几天,这间报刊门市部外,贴上了这样一张告示,续约一事似乎总算是尘埃落定。可是进进出出的顾客们哪怕看到了它,还是忍不住问上一句,为的是从姜俊嘴里亲耳听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对此,姜俊的回答是:“明年继续为你们服务,可能再做一年,那么再后年就没法确定了,到时候再讲。”
本文综合自:新闻透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东方网、此前报道等上海地铁宣布:这里优化为免安检通道!又一条 “超级环线”来了,路线图曝光→
定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刚刚,重磅发布→
事发上海知名商场!工作日挤满阿姨爷叔,有人只逛不买?原因很现实
上海天气转折:明天有雨!直冲14℃后,又跌破0℃,台风有影响吗?明确了
上海多个落马干部被“点名”,详情披露!10名公职人员参与违规吃喝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