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烈士精神永存——记退役军人、军烈女儿林杨

文摘   2024-09-19 10:36   吉林  

  “让烈士精神永存”,这是出身于三代军人世家的军烈女儿林杨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牢记于心,努力传承红色血脉,大力弘扬革命烈士精神的动力源泉。

  林杨出生于革命家庭,194710月随军委军调部转移到河北阜平的一个小山村时在马背上出生,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仅2周岁的林杨随着母亲进入北京,先是被国家安排在前门打墨场招待所,母女俩每月仅靠国家供给的6斤小米维持生活,后又被国家送到烈士子女保育院。在保育院,工作繁忙的母亲几个月才能来看她一次,在她朦胧的记忆中,没有父亲的影子,一直到1953年,父亲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消息传到北京,年仅6岁的她,才知道父亲的消息,她也成了军烈的女儿。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林杨在北京幸福地度过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生活,这期间,她不但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也受到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除老师进行光荣传统、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外,妈妈也经常以她的亲身经历为她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讲爸爸参加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特别是爸爸牺牲时的壮烈场景,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特别爱看电影《英雄儿女》,每次看都会感动得流下眼泪,思念她未曾谋面的父亲。这数不尽的英雄事迹、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烈士精神)一直在激励着她,鼓舞着她,鞭策着她,她暗下决心一定在长大以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高中毕业后,林杨走父母之路,参军入伍,到北京军区后勤部六分部服役。服役期间,她坚持以父母为榜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战友,喂猪、种菜、帮厨等脏活累活抢着干,并在业余时间参加唱歌、跳舞等活动,还学会了拉手风琴,成为连队文艺骨干,常常在节假日等时间为战友们表演。她时刻不忘我军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宣传和弘扬在战争年代形成的烈士精神,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恢复高考后,林杨考取了首都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五中从事教育工作,这为她完成自己的初心使命,传播烈士精神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她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为学生讲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以极大的热情宣传我党我军光荣传统,讲述父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她用园丁培育幼苗般的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0年,林杨退休了,为了照顾早已调入长春并年迈的母亲和继父,她离开北京来到长春安家。在长春,她仍不忘自己的初心使命,以歌唱和舞蹈等形式继续传播红色文化和烈士精神。为了真实而有效地表达情感,增强艺术效果,她走进老年大学,学习声乐和舞蹈,学习中,她不顾年老体弱,以顽强的毅力努力专研,刻苦练习,唱歌和跳舞水平明显提高,不久就被老年大学评为优秀学员。

  林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在退役军人艺术团,她自掏腰包,购买了演出军服和道具枪支,还动员大家齐心协力为团队贡献力量,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人人把爱心献给了这个集体。经过一番筹备和多次排练,她们的红色歌舞水平明显提高。她们走进社区,走进老年院,走进退役军人集中的老兵大院进行慰问演出,用歌声唱响了红色文化和烈士精神的主旋律。

  林杨还和其他姐妹们一起,成立了舞蹈队,她们练蒙古族舞,练朝鲜族舞,练芭蕾舞,这些舞蹈的排练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芭蕾舞,那“立脚”的动作没有从小练的基础是立不起来的,可她们这些老姐妹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硬是用两年时间“立”了起来,就连在部队期间脚踝骨受过伤的林杨,也能穿上舞蹈鞋跳上个吧小时,当她们走上街头或到某处,以完美的舞姿演出而得到阵阵掌声时,她们的内心感到无比自豪与欣慰。

  林杨对自己的事业无比热爱,对退役军人充满爱心,她不顾年老、体弱、多病,坚持在一线从事公益活动。2018年从年三十演到十五,没休息一天。去年,她代表退役军人服务站向延安社区老年免费餐厅捐助200元,受到老人和有关人士的广泛赞誉。

  林杨以她“烈士女儿和红色使者”的身份,以她的信念与坚守、执着与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着红色基因,弘扬着烈士精神,我们坚信,有千千万万个像林杨这样的继承者,传播者,在经过长期战争洗礼和无数风险考验中形成的烈士精神,一定会在国人面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闪耀出绚丽的光彩,如凤凰涅槃,得到永生。

军协传媒  撰稿:柳万吉  校对:徐秀荣  编审:军墨


军拥网
传播快乐,幸福人生!
 最新文章